征收粮食税是什么意思(粮食税是谁提出的)
历史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苏维埃俄国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1918年夏,协约国帝国主义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质后盾极其匮乏、脆弱,形势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把国内一切工作都纳入战时轨道,制定并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基本内容有:①国内贸易国有化.1918年11月2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的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国家继粮食垄断制之后,这时开始对糖,茶,盐,火柴,布匹,鞋,肥皂等实行国家垄断.②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的命令,在全国各地实行了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征收数额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裕农民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不按期完成的,其储粮一经发现,当即没收.③产品配给制.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一度称消费公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但其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1920年开始逐渐改为免费供应,使工资实物化,货币工资失去实际意义.④劳动义务制.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强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政府可以招募公民完成不同的社会工作,而不论其担任何种经常性工作.⑤全部工业国有化.大工业国有化是内战前就开始的,1918年6月正式颁布法令,加快了国有化速度.1920年11月29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将拥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企业,全部收归国有."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922年 ,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 ,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1920年11 月 ,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受到广大人民 ,特别是农民的欢迎 , 使1921 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
俄国的十月革命使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就使帝国主义列强接捺不住愤恨的情绪,要进行干涉了。
从1918年3月起,还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法、美、日各国,以及他们的对手德国,都派军队直接入侵苏维埃俄国,进行直接的武装进攻,企图推翻苏维埃政权。国内的反动势力也纷纷叛乱。内外敌人从各地发动进攻,很快占领了乌克兰、乌拉尔、西伯利亚和顿河流域等重要地区,列宁也在这年的8月被刺客暗害,中了两弹。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府号召全国人民投入战争,打退敌人的进攻。经过近3年反对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到1920年10月,红军终于打败了国内外敌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但是,治理战争的创伤是更加艰巨的事。在战争中,苏维埃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城市实行供给制,把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在农村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了留下口粮,剩余的粮食全部上缴国家。大部分农民是拥护苏维埃政府的,因为是这个政府把他们从地主手中解放出来,给了他们土地。可现在白匪被打垮了,农民迫切需要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帮助他们,要求城市供给他们布匹、鞋子、钉子、犁和其他工业品,要求改善生活。
可是,当时苏联的工业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连年的战祸同样使工业衰败不堪。工业生产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四分之一。千百个工厂都处于半毁坏状态,大多数工厂和作坊的设备都破旧得成了一堆废铜烂铁。企业倒闭使一部分工人失业,跑到了农村。几个最重要的工业区,如顿巴斯、乌拉尔、巴库等,刚刚被苏维埃政权接管,而它们在白匪手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铁路运输几乎停顿,几百座铁路桥被炸毁,几千公里长的铁轨成了废料,大部分机车和车厢已经超过使用期限。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还在暗地里组织匪帮和富农暴动,企图颠覆苏维埃政权。
面对严峻的形势,列宁认识到,党的政策必须立刻来个重大的转变,必须让农民有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改进农业的基础上,使工业恢复起来,必须把机器和货物供给农村,从经济上加强工农联盟。为此,列宁提出要把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主张在国家电气化的基础上恢复工业。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并且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尽管这一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它终究给国家带来了莫大的好处。20年代初,美国企业家哈默和列宁之间建立的友谊就说明这一点。
1921年,阿曼德·哈默才23岁。可是他已成了在哥伦比亚医学院就读的独一无二的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这年6月,他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他原先是想帮助苏俄人民医治当时流行的斑疹伤寒,但大量事实使他更为饥荒所引起的灾难而震惊。他立刻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这件事被列宁知道了。他热情地邀请哈默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列宁用英语同哈默交谈,对哈默说:“你们和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说到这里,列宁顺手从桌子上拿起一本《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一边翻着,一边说道:“瞧!这是你们人民作出的成绩。这就是进步的含义,高楼大厦,发明,发展机械来替代人的双手。”
列宁又问哈默:“你在我国旅行过吗?”哈默说:“我刚在饥荒地区和乌拉尔区呆了一个月。”列宁听了,脸色顿时变得有些忧郁,缓慢地说:“是的,饥荒,我听说你本来想做些医务救济工作,这种工作非常需要,不过,我们最需要的是美国商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用这些来使我们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对不对?”
哈默对列宁谈起了访问乌拉尔区的印象。他认为,俄国的物资和人力都很充足,许多工厂的状况比他预计的要好。
列宁点点头:“不错,问题就在这里。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发展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
不久,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他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了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后来,老福特还在俄国修建了一个汽车工厂。尽管他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为敌,却对这笔生意颇为满意。因为苏维埃政府按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保证了外国商人有利可图,有钱可赚。
1922年冬天,列宁的健康情形恶化,右边身体瘫痪。当他住在乡间别墅疗养的时候,还通过他的德国医生给哈默捎去口信:“告诉年轻的哈默,我并没有忘记他,并祝他一切顺利。他要是有什么困难,叫他一定告诉我。”这个口信使哈默感动得几乎落泪。就在这年年初,哈默向列宁打电报,报告给他的石棉矿工人运粮食的火车被一名站长卡住,要勒索500普特粮食,作为“过桥费”。在列宁过问下,运粮列车很快到达了目的地,那个站长被枪毙了。
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国家的经济顺利恢复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了。1922年12月,在全国上下团结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制定了第一部宪法。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补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确定了当代中国正确的发展路线,它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阶段的有关论述,是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来源。
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产生这后,也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发展过程。因此,社会主义也因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而呈现出它发展进程的阶段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三个阶段。一是转变时期即“过渡阶段”也就是马克思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起点是无产阶段夺取政权,终点是社会主义的建立。二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列宁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二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因为这两个阶段自身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多级发展过程。不仅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这一过程,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马克思还曾经具体的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把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革命转变时期,社会主义时期,社会共产主义共和国和纯粹共产主义共和国。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阶段的理论中,还论述了各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内容。这些论述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社会发展进程的同时,还精辟地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有了发展,但达不到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社会还保留着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城乡之间和工农之间的差别,剥削思想意识依然存在,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还没有充分提高,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面,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即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阶段做出的“科学预测"是他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预测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阶段的积极探索。
列宁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他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他关于社会的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都创造性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一生对社会主义认识大体划为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直接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直接反映在列宁《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第二阶段,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在这一阶段里,列宁试图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设想,直接运用到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形成了“直接过渡”的思想,也就是“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结果发现实践中行不通,在这个发展阶段列宁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质是一种向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的尝试,带有极左的倾向,超越了社会发展的阶段,不符合俄国的国情,结果是造成了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危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第三阶段从1921年春天到1924年列宁去世,这一阶段列宁从俄国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审视以往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战略构想和发展进程,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应该说:列宁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进程规律的深刻把握的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和发展,是在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列宁不在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某些论述,也不再固守自己原来的看法,而是根据俄国的实践来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他强调“实践比世界上所有理论争论都更为重要。”列宁第三阶段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有了重大改变。
首先,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过渡”转变为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所谓“直接过渡”,就是无产阶段夺取政权后,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就直接过渡到“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生产和分配”。苏俄十月革命后的1918——1920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这种“直接过渡”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这种急于进入共产主义的思想,违背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规律,忽略了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长期性,忽略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经济落后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国情,被革命的热情所激励,把经济建设当作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来完成。上层制定的政策同基层实际情况脱节,超越阶段式的发展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所以1921年,苏维埃共和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和士兵叛乱。这种情况使列宁认识到必须采取另一种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于是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立即废止“战时共产主义”实行“新经济政策”。并说:“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无愧于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虽然没有做出明确的理论概括,却对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过渡进行了重要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存在,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培植国家资本主义。并利用外资和技术加快经济发展,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列宁的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构想,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真正途径的唯一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列宁的论述,不仅针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而且还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而言的,列宁清醒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他的论述已经从客观上回答来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及其长期性,列宁的经典论述和实践,是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但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列宁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邓小平这里讲的“列宁思路”明确指出“新经济政策”。就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基本特点、基本任务,正是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得到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发展,邓小平初级阶段的理论更加全面深刻而具体的论证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特定阶段,回答了中国现实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及这一阶段所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
[img]粮食税的背景
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Нова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политика)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情况: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标志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其出现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来分析: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深层次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找新途径和新模式。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十月革命经济政策被称为
新经济政策
苏联经济政策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更多含义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更多含义
历史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影响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历史背景
十月革命
国内战争
外国干涉
战时共产主义
新政策诞生
4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流通方面
5历史影响
现实意义
长期意义
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俄国内忧外患,经济苦难的情况下,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为代表的广大老百姓极其不满。后列宁同志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完全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阶段过渡的道路。后来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新经济政策
外文名
new economic policy
时间
1921年—1927年
地点
苏俄
主要人物
列宁
展开全部
历史背景
苏俄介绍
俄罗斯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或苏俄。共和国成立不久,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以及沙皇白军的残余势力的武装叛乱,保卫了苏维埃红色政权。1922年12月30日,代表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革命形势迅速趋于成熟。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代表封建阶级的沙皇制度,但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4月,列宁同志紧急从国外回国,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积极进行宣传并多次领导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 9、10月革命形势完全成熟,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从11月6日夜到7日晨,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水兵,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市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地;7日上午九时,占领通往冬宫临时政府所在地的要道。11月7日深夜,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会议在11月8日通过和公布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会议宣告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选举成立了工农临时政府人民委员会。11月7到16日,苏维埃政权在莫斯科确立。1917年11月到1918年2到3月,首先从城市,然后到乡村,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 。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加上天灾,导致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并逐渐发展成为政治危机。 由于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无产阶级夺取了国家政权,布尔什维克党以执政党身份着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但是,被革命推翻的剥削阶级和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党派(君主派、立宪民主党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以及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结成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统一阵营。最先打起白卫军反革命旗帜并挑起内战的是前临时政府首脑、俄军最高统帅克伦斯基。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刚获成功,他立即命令各方面军和各军区司令、哥萨克军队的首领(盖特曼)派遣最可靠的部队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进发,采取军事行动推翻苏维埃政权。大部分士兵拒绝执行克伦斯基的命令。只有骑兵第3军军长克拉斯诺夫将军率领了部分军队开往彼得格勒,当时,反革命组织“拯救祖国和革命委员会”正在彼得格勒秘密组织士官生举行武装叛乱。国内其它地区的反苏维埃势力也蠢蠢欲动。莫斯科军区司令官里亚布采夫上校在莫斯科发动叛乱。驻莫吉廖夫的旧俄军统帅部大本营,以及卡列金、菲利莫诺夫、杜托夫等首领(阿塔曼)领导的顿河区、库班以及奥伦堡的哥萨克“自治政府”,都拒绝承认苏维埃政权,并且采取了军事行动。
国内战争
誓死保卫苏维埃
11月20日乌克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中央拉达宣称自己为乌克兰最高权力机关,并与罗马尼亚方面军和白军的西南方面军的反革命指挥部结成了同盟。白俄罗斯的拉达,依靠多夫布尔·穆斯尼茨基将军的波兰军的支持,也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在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反革命组织了反对苏维埃的联合政府“南高加索委员会”,整个南高加索,除巴库地区以外,均为这个委员会所控制。巴库宣布成立了以邵武勉(见巴库委员)为首的巴库公社。在中亚的土耳其斯坦和西伯利亚也出现了当地的反革命“政府”。国内反革命发动内战的第一批策源地就这样开始形成了。
所有的反苏维埃叛乱,都得到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当时还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法立即派兵援助俄国国内反革命。而且帝国主义者起初认为苏维埃政权尚未巩固,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打垮。但是,两个敌对的联盟(协约国为一方,德意志同盟为另一方)都同俄国国内反革命势力建立了密切联系,并通过各种形式给他们援助和配合。12月23日英法两国就各自军队将来在俄国领土上作战的地区问题签定了协定。协约国在策划武装干涉时,不仅打算把俄国革命镇压下去,而且还要肢解俄国,将俄国变为殖民地。摆在胜利了的无产阶级面前的任务是镇压反革命。以列宁为首的党和苏维埃政府组织了粉碎反苏维埃叛乱的斗争。
国内战争
为了使国家获得必要的和平喘息时机,苏维埃政府于1918年3月3日被迫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共产党及其中央委员会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保卫苏维埃共和国开展了大量工作。为了有效地指导国防工作,1918年3月4日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该委员会隶属于人民委员会,履行武装力量统帅部的职责。4月,成立了工农红军最高军事监察部。3月14日建立了屏障军北线防区,4月8日又抽调共和国西部边境的军队加入屏障军防区。屏障军防区由一名军事指挥员和两名政委领导。全国各地都在建立红军志愿兵部队。4月,列宁批准了按统一编制建立百万红军的计划。拟定了以军区为单位的军事行政区划。根据4月8日人民委员会的命令又成立了地方军事机构一乡、县、省、区域的军事委员部。4月22日开始实行劳动人民的普及军训,取消了指挥人员的选举制。此外还规定了军人“宣誓”。根据人民委员会的决定,陆军和海军大量吸收旧军队的军事专家参加工作。为了监督军事专家的工作,为了组织好军队的政治工作和官兵的教育工作,建立了军队政治委员制度,并成立了全俄政治委员局。所有这些措施,对于在劳动人民义务兵役制基础上建立强大的正规化陆军和海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外国干涉
苏俄反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胜利
1918年春,德国军队利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占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英、法、日、美等国则以防止德国入侵为借口,出兵占领了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高加索和里海以东的地区。顿河哥萨克统领、哥萨克白卫军军长克拉斯诺夫和白军南俄军司令邓尼金在顿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发动叛乱。对苏维埃政权威胁最大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这个军团由战俘组成,约5万人,于1918年5~6月在伏尔加河中游、乌拉尔和西伯利亚一带掀起叛乱。在捷克军团支持下,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分别建立“立宪会议成员委员会”和“西伯利亚临时政府”,公开反对无产阶级政权。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18年9月2日宣布全国为军营,并成立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领导军事机关和各条战线。委员会主席是托洛茨基,总司令是瓦采季斯。11月30日成立以列宁为首的工农国防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军事、政治和经济。随即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战时共产主义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英勇的红军士兵
面对国内反动势力的施压,苏俄开始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 实行实物配给制,食物与商品集中计划配给。 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 国家经营所有的外贸活动。 对工人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罢工者即行枪决。 全国实施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政策的实质至今仍有争议,包括部分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在内一些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唯一目即为夺取国内革命的胜利。但另有观点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领导人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项尝试,并冀希望于通过的该政策实施使经济产量大幅攀升。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帮助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挺过了国内战争的危机。鉴于该政策取得的成功,在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但没有收缩,却反而被被加强。而此时的俄国已因多年的战争而民穷财尽,1921年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莫斯科减少了50%。7年的战争加之严重的干旱造成了巨大的灾荒,全俄约300万人至1000万人饿死。发挥了重大威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和平时期再也无法推行,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农民与工人的罢工活动甚至矛头指向了苏维埃政权。发生在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参与叛乱。苏维埃政权的出现政治危机震惊了革命的领导人列宁,他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
以粮食税代替余量收集制 是啥时候啊?还有人物!
1921年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余粮征集制
余粮征集制是指1918—1920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下文简称:苏维埃俄国或苏俄)在抗击帝国主义武装侵略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国内战争时期所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1918年5月9日,苏维埃政府宣布粮食垄断政策,禁止一切私人买卖粮食。1918年10月30日,政府宣布废除农业货币税,改行实物税。1918年11月21日,苏维埃政府发布“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的法令,禁止私人做谷物买卖。
余粮税
粮食税是苏联在1921年取消余粮征集制后,向农业征收的一种税,属于农业税性质。粮食税征收粮食为主,总体负担只相当于余粮征集制的50%,税收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富农税率较高,贫农税率较低,赤贫户免税。
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Новая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политика)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缴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情况: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标志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其出现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来分析: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深层次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找新途径和新模式。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粮食税和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
余粮收集制: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种,但是苏联为了保护革命成果采取的一种措施,既强行近乎无偿的收集农民的粮食用以保障对外战争。
前者是战争结束后的长期政策,就是可以让农民交纳一定的粮食后剩下留作己用.后者是战争时期的临时政策,也就是除了必须的生活开支外,所有的粮食都要交给国家统一使用
苏联粮食税是什么生产关系变革
粮食税市场和商品货币生产关系的变革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所以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管理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后来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关于征收粮食税是什么意思和粮食税是谁提出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微信号:ymsc_2016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