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电池 > 正文

电池

中国矿业大学燃料电池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能源动力)

工品易达2022-10-18电池14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中心名单

序号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称 依托单位 1 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 2 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融海超声医学有限公司 3 油气勘探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油油气勘探软件公司 4 工业环境保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 5 炼焦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唯炼焦技术公司 6 炼油工艺与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7 基本有机原料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8 合成纤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石化上海石化公司 9 橡塑新型材料合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 10 聚烯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 11 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有限公司 12 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联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公司 13 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14 信息安全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科正阳信息安全技术公司 15 光盘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 16 表面活性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 17 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等 18 动物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所等 19 木材工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20 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矿业大学、淮南矿业集团 21 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22 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3 基础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等 24 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所 25 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26 光电子器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27 纤维基复合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28 移动通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7所 29 通信软件与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所 30 新型电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8所 31 输配电及节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32 耐火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院 33 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达连铸技术公司 34 橡塑模具计算机辅助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 35 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 36 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 37 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农业大学 38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昆明理工大学 39 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40 半导体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有研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41 西部植物化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杨凌西部植物化学公司 42 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兖矿鲁南化肥厂 43 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44 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西安瑞特快速制造公司 45 电站锅炉煤的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46 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 47 光纤通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48 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天津重型装备工程研究公司 49 水泥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等 50 电气传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 51 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天津大学 52 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公司 53 卫星导航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天合导航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54 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天邦膜技术公司 55 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 56 染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57 农药沈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58 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等 59 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中船船舶设计技术公司 60 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现代药物制剂有限公司 61 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 62 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轻合金精密成型公司 63 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公司 64 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 65 船舶运输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交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66 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华明高技术集团 67 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国睿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68 工业过程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 69 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高清数字科技产业公司等 70 清洁高效煤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院等 71 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城市污染控制有限公司 72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公司 73 稀土冶金及功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瑞科稀土冶金及功能材料公司 74 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等 75 光盘系统及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 76 工业锅炉及民用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 77 农药天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 78 视像音响数字化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南京熊猫数字化开发有限公司 79 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 80 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南京海陵中药制药工艺公司 81 煤矿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 82 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江西中医药大学 83 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华润生化玉米开发公司 84 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东创大豆科技发展公司 85 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华中农业大学 86 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 87 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公司 88 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 89 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华工制造装备数字化公司 90 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华北制药集团新药公司 91 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湖南科力远新能源公司等 92 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湖南海利惠霖生命科技公司 93 经济领域系统仿真技术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航天科工仿真技术公司 94 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95 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海尔科化工程塑料公司 96 高效焊接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97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水资源有限公司 98 发电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哈电发电设备有限公司 99 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计算机病毒中心、北京瑞科等 100 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控制和经济运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电网公司、南京自动化院 101 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广州华新科实业有限公司 102 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广州汉方现代中药公司 103 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中大南海海洋生物公司 104 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暨大基因药物公司 105 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福州大学 106 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东南大学 107 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东北大学 108 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大连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109 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大连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110 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大连船舶导航系统有限公司 111 手性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成都凯丽手性技术有限公司 112 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公司 113 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正旦国际科技公司 114 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微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115 无污染有色金属提取及节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116 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 117 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凯因生物技术公司 118 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等 119 制造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120 精密成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机电研究所 121 大规模集成电路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华大九天软件有限公司 122 电子政务应用基础设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标所等 123 精密超精密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工研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124 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 125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博奥生物芯片公司 126 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北大软件工程公司 127 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安徽丰原发酵技术有限公司江南大学等

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的机构职责

CCUS团队

煤炭能源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大量CO2等温室气体。煤炭能源低碳转化与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这些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再利用或者封存于地下。因此,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是一个集理论基础和技术应用研究于一体的新的温室气体控制方向。低碳能源研究院CCUS团队整合了学校水文地质、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电力工程等学科的优势研究资源,引进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优秀博士。团队首席专家有秦勇教授、冯启言教授等。团队依托“江苏省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封存重点实验室”,重点对煤层储存CO2的机理、能力评估和储存技术、煤炭燃烧前CO2的捕集与提纯技术、CO2资源化再利用技术、CO2地质封存安全监测技术以及CO2捕集与封存的经济、管理与政策等方向开展研究。

煤地下气化研发团队

煤地下气化研究在中国矿业大学已有近30年历史。先后在江苏徐州,河北唐山、山东新汶、内蒙乌兰察布、甘肃华亭等地进行了大量半工业、工业试验。取得了井式“长通道、大断面、两阶段”地下导控气化新技术、深冷空分制氧系统制备地下气化剂新技术、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等。2010年5月我校在甘肃华庭进行的“矿区难采煤气化绿色低碳开采与绿色煤电产业化”示范试验,成功点火运行。日产气量16万标准立方米/天,空气煤气热值平均5.45兆焦耳/标准立方米, 水煤气热值10.26 兆焦耳/标准立方米。尤其是在地下气化炉的燃烧可测可控性、产气优质稳定性、气流的畅通性和炉体的密闭性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煤炭清洁转化与利用角度,将我国数千亿吨经济不可采的以及大量滞留的煤炭采用地下气化方法变成煤气,然后发电或者化工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碳能源低碳转化途径。为此,研究院整合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的优势研究资源,引进南京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的优秀博士形成了“煤地下气化研发团队”。首席专家是王作棠教授。团队重点对煤地下燃烧的催化剂与抑制剂的研发、导控工艺流程的设计与优化、燃烧控制机理、多联产技术、工业设计等开展重点攻关。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煤炭地下导控气化绿色开采新理论与工艺;

2、基于“三下一上”滞留煤条带充填气化开采的岩层控制理论及技术;

3、煤炭地下导控气化过程测控技术研究;

4、煤炭地下导控气化工程技术装备研究;

5、煤炭地下导控气化工程技术经济研究;

6、煤气甲烷化与发电的能源化工多联产新技术。

碳资源高效利用研发团队

随着新的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开发,从长远看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逐渐减少。煤炭的能源属性弱化的同时,其资源属性将强化。碳资源高效低碳利用研发团队整合学校化工学院、材料学院和有关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资源,引进了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及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及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毕业的优秀博士。团队首席专家是魏贤勇教授。团队致力于用可分离和非破坏性或轻度破坏性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揭示重质碳资源中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在此基础上开发温和条件下重质碳资源中有机质的定向转化和反应混合物精细分离的新工艺,以期实现重质碳资源中有机质的高附加值利用,形成相关技术的产业链。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煤中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分析和定向转化

2. 煤焦油、煤液化重质油和残渣及重质石油的精细分离

3. 沥青基高性能炭材料的制备和功能性大分子的合成

4. 生物质的温和解聚和高附加值利用

5. 药用植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和分析

生物质能研发团队

尽管我国人多地少,发展生物质能受到一些限制,但是我国土地农业利用率高,每年生产大量农作物副产品如秸秆等是生物质能的主要原料。目前国际生物质能研究的热点是:具有可选性和总体效益的高级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的开发、生物燃料在燃烧与热力过程中的转化机理、生物燃料的理化特性对可靠性的影响、生物质能转换设备、可靠与低成本的能源作物、新的生物制炼技术、新一代交通使用的生物燃料等。低碳能源研究院生物质能研发团队整合化工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等的相关优势资源,引进日本、挪威等国家高级专业人才。首席专家是宗志敏教授。主要在生物质的温和解聚和高附加值利用、药用植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和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

碳足迹调查、监测与评价研发团队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通常也被称为“碳耗用量”,是一个用于描述某个特定活动或机构产生温室气体(GHG)排放量的术语,它是评价部门、行业或企业、个体排放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贡献的一个国际通用指标。其中的“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的越多,排放二氧化碳也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由此可见,碳足迹是一种新的用来测量因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指标。

煤炭生产的碳足迹应该如何科学测算?碳足迹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研究院的碳足迹调查、监测与评价研发团队主要研究煤炭开采地表植被破坏和土壤扰动的碳足迹当量计算方法;煤炭开采中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方法;煤炭加工中碳足迹计算方法;碳足迹监测技术等。团队首席专家是张绍良教授。

低浓度瓦斯综合利用研发团队

这里的低浓度瓦斯主要是指矿井风排瓦斯。瓦斯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因此将这些低浓度瓦斯收集、提纯并利用起来,对减少煤矿的碳足迹作用十分明显。低浓度瓦斯综合利用研发团队整合安全工程、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化学工程、电力工程等优势研究资源,针对乏风瓦斯的采集、提纯、运输和综合利用等的关键技术难题展开研究。该团队正在组建中。

新能源研究所

新能源研究所由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物理、化学、机械、热能、电子、光学等学科共同组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纯多晶硅材料、高效多晶硅材料、光伏能源关键技术、薄膜太阳能电池、生物质能源、风力发电技术等。研究所与德国RWE公司、乌泊塔尔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伯明翰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保持紧密合作关系。研究所目前承担“973”、“863”、“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研究课题多项,同时为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节能减排研究所

节能减排研究所由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安全、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地球物理、电气工程、采矿工程等学科共同组建。主要研究方向为煤层气抽采与利用技术、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技术、矸石充填采煤技术、呆滞煤炭资源再开采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等。研究所与德国RWE能源公司、波鸿工业技术大学、DMT公司,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联邦科学研究组织(CSIRO)、西澳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肯塔基大学,波兰煤炭科学院、西里西亚工业大学保持着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研究所目前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

矿区生态环境研究所

矿区态环境研究所由环境、测绘、采矿、地质、岩土工程、资源与城乡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与管理等学科共同组建,主要从事矿区矿山生态遥感监测技术与理论、矿山生态风险评价、矿山生态演替过程模拟和演替规律、矿山生态修复新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矿山生态修复政策以及矿山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同时,研究所为矿山企业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教育培训。研究所与德国波鸿工业技术大学、柏林工业大学、亚琛大学、莱布尼兹生态环境研究所,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和西安大略大学保持亲密合作关系。研究所目前正在承担国家“863”、“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

江苏省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储存重点实验室

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储存重点实验室面向江苏省燃煤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和控制所需的重大高新技术需求,针对燃烧前CO2捕集、分离与提纯以及CO2在地质环境储存的重大地质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大力推进条件建设和能力建设,使重点实验室总体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基本形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能力。搭建高起点的CCS研究与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大力培养和引进能够跟踪国际发展前沿、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建设一支在国内同学科领域具有强大学术影响力的创新团队。

主要研究方向:

CCS技术体系十分庞大,牵涉到物理、化学、地学、工程等众多领域,江苏省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储存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的研发优势,在燃烧前捕集和地质储存两大领域、三大方向重点攻关。

(1)煤基CO2燃烧前捕集关键技术体系

煤基CO2燃烧前的捕集思路是通过煤的气化生成H2和CO2,H2直接用于燃烧,CO2则捕集起来,所以重点实验室将通过煤基分解化学过程、合成气体理化性状等的基础研究,重点研发低温煤脱硫、降灰和气化一体化集成工艺,达到提高煤热值利用率、获得较高纯度CO2的目标;同时重点研发低温制冷捕集CO2技术,形成一套完整的捕集技术方案。

(2)CO2地质储存关键技术体系

CO2地质储存的关键技术包括处置场所的地质评价、处置量评估、CO2注入技术以及深部含水层/煤层/油田处置CO2的多物理过程的模拟等。该研究方向的目标是形成一套地质处置场所评价指标体系、CO2储存量估算标准与规范、CO2灌注井施工技术、管道、井孔及设备防腐技术、防堵防垢技术、灌注关键技术及相关参数等;开发深部含水层/煤层/油田处置CO2的多物理过程的模拟系统和地下CO2环境演化模拟系统。

(3)CO2地质储存状态监测技术体系

该研究方向的目标是将地震法、电磁法、电阻率法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遥感技术结合起来用于CO2的稳定性探测,形成一套完整的监测体系。

[img]

中国矿业大学有多厉害?

中国矿业大学很厉害的。

中国矿业大学,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文昌和南湖两个校区,占地4000余亩;有22个学院,67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1989名,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6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4300余人。

科研平台:

中国矿业大学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1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研究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低碳能源研究院和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燃料电池研究中心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能源动力、中国矿业大学燃料电池研究中心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微信号:ymsc_2016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