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交易市场规模(碳中和市场有多大)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了解
自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就将碳达峰碳中和推上热议高潮,各部门及各行业、单位也纷纷加入到碳治理工作当中。
而实现碳中和的方式主要有两个:碳封存、碳抵消。
基于以上两种方式,碳封存,主要通过植树造林、环境治理等特定行业实现;碳抵消,当前各国所采用的相对有效的方法,则通过碳交易市场来实现,以促进各行业参与碳中和事业中。
碳交易市场,通过碳排放积分获取与出售或购买的方式,来实现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碳抵消,最主要的形式是碳排放权交易系统。
自2005年欧盟启动全球首个碳交易市场以来,全球共有20个正在运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涵盖了1个超国家系统(欧盟)、4个国家系统、15个省或州系统、7个城市系统,覆盖27个司法管辖区。
截至2018年底,碳市场覆盖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总量由2005年的5%上升至8%,碳市场经济体GDP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7%,碳市场拍卖筹集资金累计超过573亿美元。
以单个企业为例,2020年,特斯拉第4季度利润为2.7亿美元,全年利润7.21亿美元,其中包括出售碳排放积分而获得的15.8亿美元。如果没有碳排放积分收入,2020年特斯拉利润将为-7.39亿美元。由此可见,碳交易市场可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碳排放积分,通过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获取。以中国地产行业为例,碳排放积分如下:
其他行业,也以相似方式,制定对应的指标,并在生产、营销等过程中获取积分,并出售积分,当然也有些企业需要通过购买积分来抵消其生产过程中所扣除的碳排放积分。
我国于2011年开展碳交易试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和福建等8个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自2021年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至2021年12月31日)正式启动,覆盖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将成为全球碳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按49元/吨的价格,40亿吨的10%上市交易进行计算,交易规模将达到196亿元。以30倍的标准版测算,碳期货年交易额将达到5880亿元。
全球来看,电力和热力式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2018年电力和热力行业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42%,欧盟和美国由于第二产业产占比比较小,电力和热力碳排放量占比仅为33%和38%,中国占比达51%,与印度持平。
国内细分行业来看,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制造业中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其中,具体情况如下:
电力生产主要依靠火力发电,火力发电的化石燃料为煤炭、石油、天然气,且煤炭为主要燃料;热力生产主要利用煤炭、油、燃气等能源。而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导致该行业碳排放量最高,2018年达到46.9%。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是炼铁、炼钢、钢压延加工及铁合金冶炼,主要原料为焦炭、煤炭,其碳排放量较高;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主要包括水泥、石灰和石膏及其制品,陶瓷、耐火材料、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物质制品,其制作过程中,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碳排放量达29.8%。
交通运输过程中消耗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占比为7.7%。
针对这些行业及其碳排放来源,中国积极摸索具体的碳中和技术路线。
2021年11月4日,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简称《共同目录分类》),包括了中欧绿色与可持续金融目录所共同认可的、对缓解气候变化有显著贡献的经济活动清单,覆盖了能源、制造、建筑、交通、固废和林业六大领域的80项主要经济活动(61项已发布的经济活动及19项特征求意见中的经济活动)。
针对碳中和目标,大湾区给出的技术路线,体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碳中和标准化白皮书》中,具体路径如下:
1、可持续消费:
通过增加需求侧弹性、提升供给端与流通系统效率、优化供需匹配的措施,从而降低单位经济活动的能源消费量和资源消费量。
(1)能效提升/资源效率提升:优化物流或能源网络,缓解拥堵或低效的网络节点,如优化路网布局,建设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采用高效设备等。
(2)系统节能/优化:智能信息化碳排放监测平台,碳排放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分时电价等机制。
(3)需求引导:引导社会需求转向,或应用智能设备自动响应需求,从而减少不必要消耗。
(4)流程再造:通过重构供应链,实现传统产业低碳化,或加速低碳产业化。
2、电力脱碳化:
通过提高电力系统非化石能源比例,降低化石能源电力比例,从而降低电网单位电量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甚至实现近零碳排放。
(1)提高非化石电源规模:发展可再生电力产业。
(2)提高非化石电力使用比例:提升电网可再生电力渗透率。
3、再次电气化:
通过采用电驱动或电加热,替代原本使用化石燃料驱动或加热的过程,从而提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例。
(1)动力再电气化: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2)热力再电气化:制定利于电加热替化燃料的新型业态。
4、燃料低碳化:
对于无法用电能替代的能源需求,通过采用非化石燃料及配套设施,替代化石燃料及配套设施。
(1)使用生物质燃料:从生物质资源回收梯级利用、运输网络优化等方式,提升生物质燃料应用比例,如应用生物乙醇。
(2)使用绿色电子燃料:从基础设施规划、配套产业培育等方面,发展绿色电力和碳捕集利用的电子燃料产业,如绿色燃料。
5、原料低碳化:
通过采用非化石原料及配套设施,替代化石原料及配套设施。
(1)提高再生原料比例:发展有利于再生原料回收、加工和流通的运营体系。
(2)提高生物基原料比例:发展适合生物基原材料的新型供应链网络。
6、负排放措施:
通过增加自然碳汇、或采用碳捕集并封存利用措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或特定排放源的二氧化碳进行矿化封存或地质封存的措施。
(1)生物固碳:从土地利用角度开展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增加生态碳汇量。
(2)碳捕集及矿化固碳:通过工业园区循环改造等方式,将二氧化碳捕集与矿化固碳生产能耦合。
(3)碳捕集与地质封存:将工业园区规划与二氧化碳捕集,地质封存资源可用性结合。
主要行业的碳中和措施:
1、电力行业:
2、工业行业:
3、建筑行业:
4、交通行业:
———————————————————
【一个小目标】68/365,关注行业关注趋势,多看多想多反思,做一个讲故事的人,讲一个好故事。
碳排放市场的交易情况是什么样的?
全球碳排放主要交易所:欧盟碳市场、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韩国、新西兰、中国碳市场
本文核心数据:温室气体排放覆盖比例、碳排放交易价格
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覆盖面较广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源于上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排污权交易是市场经济国家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美国国家环保局首先将其运用于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管理。
1997年,全球100多个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碳排放权成为一种商品。该条约提出三个灵活的减排机制。2002-2015年间,遍布四大洲的多个碳交易体系建成。其中,日本在减排领域做了大量的尝试,既有全国性的自愿性碳排放交易体系(JVETS),也有以东京、埼玉县为代表的地区性强制履约交易体系。
当前,碳交易已成为碳减排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覆盖面较广。截至2021年1月31日,全球共有24个正在运行的碳交易体系,其所处区域的GDP总量约占全球总量的54%,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1/3左右,覆盖了16%的温室气体排放。此外,还有8个碳交易体系即将开始运营。
主要碳交易体系包括欧盟碳市场、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RGGI)等
目前,全球范围内主要碳交易体系包括欧盟碳市场、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RGGI)、韩国与新西兰碳市场等。根据路透社数据,2019年,全球碳市场交易均价约为22欧元/吨。
202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达2290亿欧元,同比上涨18%,碳交易总量创纪录新高,达103亿吨。其中,欧洲碳交易占据全球碳交易总额近90%;北美区域碳市场——西部气候倡议组织(WCI)和区域温室气体倡议组织(RGGI)总市值增长16%,分别达到220亿欧元和17亿欧元,分别占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的9.6%与0.74%。
注:2020年全球碳市场分区域成交规模具体情况尚未公开。
欧盟气候政策以限额交易为基础
2005年,为实现《京都议定书》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欧盟建立了气候政策体系。欧盟碳交易机制(EU ETS)是世界上第一个多国参与的排放交易体系,目前碳定价最重要的实践活动位于欧洲。
为了增强与《京都议定书》的协调性,欧盟允许EU ETS下的排放实体能够利用清洁能源机制和联合国履约机制(JI)中获得的减排信用履行减排义务,即欧盟成员国可以利用CDM项目从发展中国家或未参与强制减排的国家购买减排信用,达成减排任务,此举增强了成员国减排方式的可选择性。
它是欧盟气候政策的核心部分,以限额交易为基础,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2021年起,EU ETS进入运行的第四阶段。
美国推行以自愿减排为主的温室气体控制政策
2001年3月,美国政府退出《京都议定书》后,推行以自愿减排为主的温室气体控制政策。
欧洲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与配额密切相关
2020年,疫情冲击对碳市场具有负向作用,但由于各碳市场逐步收紧了碳配额发放,并且各国制定了更高的自愿减排贡献目标,“碳减排”、“碳中和”处于较高战略地位,碳价逐步攀升。
2019-2020年,由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规则的收紧预期以及碳免费配额的减少,ETS碳价格从平均每吨25欧元翻倍至2021年5月初的每吨50欧元左右。
供需推动美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上升
RGGI源于2005年美国东北部地区十个州共同签署的应对气候变化协议。从2015年开始,碳配额总量逐年下降,2017年RGGI设置的配额总量是8430万短吨(约合76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20年,RGGI合计拍卖6498万吨。
2020-2021年,美国RGGI碳市场价格呈上升趋势。RGGI碳市场的初始配额发放以拍卖为主,每个季度举行一次拍卖。2021年第一季度拍卖成交均价为$7.60美元,较上一季度涨幅为2.5%。由于弗吉尼亚州的加入,RGGI总成交量创历史新高,达到了2347万吨。2021年第二季度,美国RGGI拍卖成交均价为7.97美元,较上一季度涨幅为4.9%,总成交量为2299万吨。
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各国可能大幅或加速收紧配额,预计无论通过交易所还是拍卖为形式进行交易的碳排放权价格将呈现上升趋势。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林业碳汇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碳中和etf什么时候上市
碳中和etf已经上市了,现在已经可以交易了。
碳中和ETF,证券号159790已上市交易,是市场上流动性较好的碳中和主题基金。截止2022年6月26日,碳中和ETF规模超33亿份。
碳中和ETF详细介绍:
碳中和ETF跟踪中证内地低碳经济主题指数,从沪深A股中挑选日均总市值较高的50只低碳经济主题公司股票组成样本股,以反映沪深市场低碳经济主题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指数在低碳经济产业链覆盖面广,指数成份股权重分布主要集中于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覆盖16个低碳经济领域的中信三级行业,聚焦于光伏、锂电、风电、电力、环保等热门概念板块。
指数盈利能力强且成长性好,成份股历史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保持稳健增长,根据wind一致预测净利润数据,指数未来两年年化同比增长率为25.60%,远高于其他宽基指数。
指数受资金偏好程度持续提升,陆股通通道资金持有以及公募基金重仓的指数成份股市值占比当前处于历史高位,北向资金和公募基金对该指数成分股的青睐有加。
碳中和交易市场规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碳中和市场有多大、碳中和交易市场规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微信号:ymsc_2016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