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官职前面常出现的动词,“表”、“领”、“拜”是什么意思
刘备的汉朝官职与爵位是什么?他的官职与爵位是汉朝皇帝直接拜封的吗?这两个问题,可能问的有些唐突。如果你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官职和爵位制度不是很了解的话,恐怕很难一下子搞清楚上面两个问题。
本文就与读者朋友们一同捋一捋,汉末三国时期,各类官职被任命的基本原则。顺便也说一下魏蜀吴三国,作为臣子,谁的官职最大和谁的权力最大。
上图_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随着东汉朝廷的不断衰微,天子都成了傀儡之后,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地方诸侯已经拥有了绝对自治与开府的权力。意味着这一时期,官职的任命由东汉朝廷和地方诸侯两部分。理论上,朝廷地位在诸侯之上,但实际上朝廷已经没有实权,因此朝廷任命的官员更有名分意义,而诸侯任命官员更有实权。而且,这一时期所谓的朝廷命官,也都是地方诸侯一手操控,只是假借皇帝名义完成自己意愿而已。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直观说明一下,诸侯自己任命与假借天子名义任命官员的例子:
初平二年,讨伐董卓联盟盟主袁绍,因曹操立下战功,表其位东郡太守。这个表字的意思就是,袁绍给天子上表,名义上是向天子推荐,请天子接纳自己的请求,任命曹操位东郡太守。但实际上,皇帝的真实意见已经没人在意,既然东郡这块地方现在是袁绍说了算,那么他表了曹操当这个太守,曹操就可以走马上任了。其实,袁绍的表章,天子能不能看到都两说,更别提什么同不同意了,这是典型的假借天子名义完成个人意愿的例子。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
还有文章开篇提到的刘备官职问题。刘备起初被朝廷任命的官职,都是县令级别的小官,任何职称都没有。而刘备最早能称得上职称的官职,是曹操表之而得,如建安元年,曹操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属三四梯队的将军职务),同时又被封宜城亭侯之爵位。注意,这个封字表明是皇帝同意给予的爵位,因为此时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曹操的表章,天子能看到且获准同意(当然了,天子此时已经没有否定权)。建安三年,刘备又在曹操的举荐下,(拜)封为左将军(属第二梯队的将军职务),这个官职就是刘备为汉官的最高职位了。
尽管刘备的宜城亭侯以及左将军是拜封而来,但实际上仍然是曹操操控天子的结果,这也是是曹操拉拢刘备而假借天子名义完成个人意愿实例。但是不管怎么说,名义上刘备的官职与爵位,是东汉朝廷任命和拜封的,这也成了他后来捞取资源的资本。
这类表借天子名义大封官员例子比比皆是,本文不做赘述。下面说一说诸侯直接任命官员的例子。
上图_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
这一情况获得官职的人物例子就是周瑜。建安三年,周瑜弃袁术而前往辅佐好友孙策,时孙策已在江东初立基业,闻周瑜归来,亲自往迎周瑜,并授周瑜建威中郎将官职。建威中郎将这个官职完全是孙策自创并授予周瑜,因此这是典型的诸侯直接任命的官员。
而后在赤壁之战获胜之后,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这里《三国志-周瑜传》中,陈寿特地用拜字,与当初孙策时的授区分,说明此时孙权势力已然割据一方了。另外,这个领字的意思,是周瑜以偏将军的(高级)身份,兼任太守(低级)职务之意。
除了上述两种获得官职的途径,还有一个途径就是自己任命。袁绍在讨伐董卓之时,就自号车骑将军。实际上,袁绍当时的汉朝官职是司隶校尉(这是个级别低但权力大的职务),董卓挟天子之时拜封其为渤海太守。因为当时讨董联盟的头领们,大多数官职都比袁绍要高,尤其袁术更是官拜后将军,袁绍不自号车骑将军,似乎无法与他这个联盟首领相匹配。而后,韩馥因惧怕北方公孙瓒而主动让贤,将冀州拱手于袁绍,袁绍就自领冀州牧,正式成为地方诸侯中的一员。
上图_ 袁绍(?-202年),字本初
通过上文,我们大致可以了解表、领、(拜)封,这些官职之前的动词是什么意思了。除了这些动词之外,还有一些,如行,就是代理的意思,刘备就曾表孙权为行骠骑将军,后奇袭荆州得手,曹操表孙权为骠骑将军,算是扶正。还有督,这个好理解不赘述。还有一个录,就是平级兼任的意思,与领上级兼任下级工作是不同的。
其实,在群雄逐鹿的大混乱时期,能不能获得所谓官职,完全是看个人的能力与实力。你有实力能够割据一方,除了天子,想当什么官要什么爵,基本不在话下。曹操能硬逼着天子封自己为亲王(魏王),后由其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刘备占据益州与汉中,可以自立为汉中王,后自立为帝。孙权假意依附曹魏,曹丕为了拉拢孙权不得不拜封孙权为吴王,后孙权自立为帝,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上图_ 孙权题跋像
三国形成之后,各国的官职制度又有什么异同呢?
因三国官职大多沿袭两汉,因此之间相同之处颇多,不做赘述,倒是这不同之处,值得多表一表。
先说蜀汉。蜀汉的官制效仿西汉初期颇多。尤其是后主刘禅时期,诸葛亮作为丞相并开府而治,这在其他两国是不存在的。同时,蜀汉不设置三公,仅设置尚书令,另一位托孤之臣李严就是这个职位。但是,由于诸葛亮在丞相之外还录尚书事,这就明显表明诸葛亮是李严上级。换句话说,在蜀汉诸葛亮基本上是大权独揽,而诸葛亮本人也就是三国时期权力最大的臣子。
诸葛亮死后,蜀汉权力开始分散,官制也发生一些变化,丞相不再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军事指挥权逐渐归于大将军。姜维后来官至大将军,掌管了蜀汉军权。
上图_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而曹魏与孙吴,官制基本沿袭东汉,以三公九卿制为主,丞相不设或为虚位。相比曹魏,孙吴孙权更加尊崇黄老之术,采用依托江东士族代管模式(孙权更多时候是出于无奈),最具代表性人物,非重臣陆逊莫属。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开创官职先河,在大将军之上,设立上大将军,地位位于三公、丞相之上,拜陆逊为之。
所以,三国时期,官职最高的臣子乃是江东陆逊,但要说明的是,陆逊在孙吴的权力远不及诸葛亮在蜀汉。至于曹魏,在曹丕为称帝而妥协士族之后,在文帝、明帝统治时期,采用宗室制约士族的统治模式。但后来还是士族出身的司马懿道高一丈,最终后发制人,一举干掉曹魏宗室,司马氏成为曹魏的实际统治者。
上图_ 两晋官制简表
公元266年,司马氏篡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官制基本沿袭曹魏。公元280年,晋灭孙吴,结束三国分裂割据,完成一统,全国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