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广东优社动力燃料电池的词条
国内氢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企业?
膜电极是氢燃料电池的核心组件,是燃料电池动力的根本来源,其成本占据燃料电池电堆的70%,占据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35%。亚南膜电极参与了国家863计划《燃料电池应急备用电源中试规模的制造及运行》项目的研究开发,项目于2016年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福建亚南膜电极具有如下重要特性:
1、 功率密度高:最高功率密度可达1.17W/cm2@0.60V;
2、铂使用量低:铂使用量为0.40mg Pt/cm2;
3、低湿度运行:可在30%的相对湿度下温度运行;
4、稳定性/耐久性好:膜电极已经过30kW电堆2000小时的测试;
5、封装结合牢固,耐水热性能优良:采用了先进的耐热胶
6、膜边框和耐水热粘胶,2000小时运行无脱胶,无变形
国内氢燃料电池膜电极部件生产企业?
2012年以亚南膜电极为核心,参与了国家863计划《燃料电池应急备用电源中试规模的制造及运行》项目的研究开发,项目于2016年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膜电极是氢燃料电池的核心组件,是燃料电池动力的根本来源,其成本占据燃料电池电堆的70%,占据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35%。
亚南膜电极具有如下重要特性:
1、功率密度高:最高功率密度可达1.17W/cm2@0.60V;
2、铂使用量低:铂使用量为0.40mg Pt/cm2;
3、低湿度运行:可在30%的相对湿度下温度运行;
4、稳定性/耐久性好:膜电极已经过30kW电堆2000小时的测试;
5、封装结合牢固,耐水热性能优良:采用了先进的耐热胶
6、膜边框和耐水热粘胶,2000小时运行无脱胶,无变形。
燃料电池行业深度报告:燃料电池汽车处于爆发前夕
1、氢能源:下一代基础性能源材料
国际能源转型一直沿着从高碳到低碳、从低密度到高密度的路径进行,而氢气是目前公认 的最为理想的能量载体和清洁能源提供者。氢气无毒无害,反应物为水,绿色清洁,热值高, 相当于汽油的三倍,被誉为“21 世纪的终极能源”。
短期:降低 汽车 尾气排放,城市环境保护。 以北京市为例,机动车排放了全市 58%的氮 氧化物、40%的挥发性有机物和 22%的细颗粒物。氢能源自柴油发动机应用的车辆市场 具有推广价值,而柴油发动机车辆在港口/码头、城市公交、跨城货运等领域带来显著的 污染。
中长期:降低石化能源对外依赖。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8 年国内外油 气行业发展报告》中提到,2018 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为 4.4 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 69.8%;天然气进口量 1254 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升至 45.3%。
2、我国具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氢资源
工业氢气提纯具备充足的氢资源,我国氢气产能规模全球最大。 从氢气生产来源来看, 化石资源制氢居主导地位,全球主要人工制氢原料的 96%以上都来源于传统化石资源的热化学 重整,仅有 4%左右来源于电解水。从地域分布上看,亚太地区的氢气产能最大,而我国是目 前氢气产能最大的国家,也是氢气生产分布最广的国家。目前国际制氢年产量 6300 万吨左右, 我国每年产氢约 2200 万吨,占世界氢产量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产氢大国。
我国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储备丰富,以上两者也是我国人工制氢的主要原料,占比分别 为 62%和 19%。 随着煤制合成气、煤制油产业的发展,煤制氢产量逐年增多,其规模较大、成 本较低,制氢成本约 20 元/kg,煤气化制氢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电解水制氢在我国氢气占比中 仅占约 4%,但在日本氢工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盐水电解制氢的产能占日本所有人工制氢 总产能的 63%。
我国氢能资源在全球范围具有一定性价比优势。 目前我国加氢气成本大约在 70 元/kg, 较美国和日本在成本上仍较高,然而我国的汽油成本显著高于美国,从氢油比(氢气成本/汽 油成本)角度考虑有一定性价比优势。
我国氢能源的使用仍有极大待开发潜力。 当前我国大部分氢气应用于工业领域,主要被 合称氨、合成甲醇、石油炼化、回炉助燃灯消耗,属于自产自消的模式。每年仅有不到 500 吨的氢气对外部市场供应和销售,氢资源利用潜力巨大。
各类氢气来源存在一定的技术和成本差别,电解制氢与煤炭、天然气制氢成本仍有较大 差距。 氢气的制备主要可分为制取氢气和提纯氢气两大类,煤炭制氢成本最低,为 0.8 1.1 元/立方米,天然气制氢成本为 0.9 1.5 元/立方米,我国的电解制氢发展仍处早期,成本在 3 元/立方米左右,未来还有较大下降空间。
地方政府和能源企业对于工业氢气的利用有切实的发展意愿 。我国每年弃光、弃风、弃 水等大约有 1000 亿度电,工业副产氢也有 1000 万吨以上,对于这两个“1000”的利用,全国 多地政府和能源企业都已积极开展相应布局。
我国氢能利用已具备一定技术基础,从航天、军用逐渐向民用推广,在华北、华东和华 南等地区形成了氢能源区域产业集群。
航天领域: 航天 科技 集团六院北京 11 所研制的 YF-75 氢氧发动机。迄今为止,YF-75 发 动机已参加 97 次飞行任务。2004 年探月工程正式开展后,YF-75 发动机是嫦娥系列任务 中主力装备。2019 年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预选区域着陆,也由来自装备 YF-75 氢氧发动机的长三甲系列火箭完成。
军用领域: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开发的燃料电池潜艇,从斯特林发动机替换为氢燃料电池, 基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金属储氢技术。
先进技术的民用化推广。 航天 科技 集团六院长期致力于氢能在火箭发动机领域的研究和 应用,在燃料电池技术领域,拥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动力应用、可再生能源储能 应用及泵阀关键部件技术,具备了百千瓦级氢氧/氢空及再生燃料电池系统研制能力。中 船重工七一二所研发的首台 58 千瓦燃料电池发动机, 2019 年 5 月顺利通过中汽中心天 津 汽车 检测中心的强制性检验,这款型号为 CSIC712-FCE58A 的发动机,采用氢空质子交 换膜燃料电池电堆,是七一二所面向城市客车开发的燃料电池发动机。
1、氢能源的重要应用-燃料电池
氢能源为电力能源的重要载体 。电能替代是 社会 能源消费的长期趋势 ,氢能源最终通过 电力能源实现。合理利用氢能,一方面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另一方面可以控 制环境污染,降低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从中长期来看,加大氢能的发展利用将进一步保 障我国能源安全。 氢能源的单位热值远高于汽油、柴油、焦炭等,将满足电力能源的供给需求错配。
氢能 源的热值较高,通过大型移动的运输设备,未来将会使能源消耗错配做到极致。 氢能既可作为 化学能源形式的长周期储备,又可于交通领域应用在长途运输、大卡车、海洋运输等环节,还 可以应用在高温加热的工艺产业上。清华大学教授毛宗强在氢能行业会议上表示,氢能的应用 是多方面的,也是未来有望代替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能源。
燃料电池 汽车 是氢能源利用极具成长性的下游行业。 虽然氢燃料电池 汽车 ( FCEVs )在 我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燃料电池 汽车 性能的优秀不可否认,目前国外大规模销售的 FCEVs 各方面性能与内燃机 汽车 不相上下,有些远优于电动 汽车 (BEVs)。燃料电池具有环境友好、 发电效率高、噪音低、可用燃料范围广等优点,当前我国燃料电池产业的主要发展瓶颈在于生 产成本高(铂催化剂价格高昂)、技术水平较国际落后以及氢产业链配套设施不够成熟,远期 的发展空间巨大。
燃料电池 汽车 具有能源补给的时间优势和经济性劣势,运营市场将会是起步阶段重点发 展领域。 燃料电池 汽车 的续航里程普遍在 500 公里以上,和目前中高端纯电动 汽车 续航相当, 而从能源补给时间角度,燃料电池 汽车 加氢仅需不到 3 分钟,远低于插电混动或纯电动 汽车 。 由于目前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投入以及整车制造成本都 较高,短期来看燃料电池 汽车 比较适合的应用场景预计会是运营市场。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对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氢燃料电池按不同电解质可 分为碱性燃料电池、磷酸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质子交换膜 燃料电池(PEMFC)。其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最低,还具有响应速度快和体积小 等特点,目前最契合新能源 汽车 的使用,被认为是未来燃料电池 汽车 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锂电池在乘用车领域更具优势。 锂电池产品较燃料电池有更简单的产品结构,更清晰的 发展路径和更成熟的产业化分工,当前产品系列性能也区域丰富。锂电池性能的不断提升,正 逐渐蚕食众多原本燃料电池具有领先优势的应用领域。在 2019 年燃料电池行业会议中,上海 捷氢 科技 有限公司系统开发部总监表示,他们对比了纯电动车型和氢燃料电池 汽车 型在未来的 竞争优势,从成本上来说,乘用车续航里程 400 公里以下,燃料电池相对纯电动是没有优势的。
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应用,尚处于中长期能源战略布局的地位。
商用车领域燃料电池驱动定位为辅助能源: 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表示:发展新能 源车并不是要完全取代柴油车,而是应用在适合采用新能源车辆的工况中。比如城 市公交、港口牵引车等,推广新能源车辆,使其与柴油车搭配工作,能够兼顾经济 效益与 社会 环保。他甚至预言,未来 20-30 年,氢将成为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市占率不会超过 10%。
当前船舶动力 95%是柴油体系,尚未实现天然气化,燃料电池中长期或存增长空间 。 受成本、安全、寿命等多种因素影响,燃料电池在民用船舶领域目前尚不具备大规 模商业化应用的条件,但是随着国际公约法规对船舶排放要求的日益严格,燃料电 池系统卓越的排放性能有可能将其推向船舶动力市场的新风口,尤其是豪华游轮在 船舶行业逐渐崛起的今天,燃料电池系统噪音低的优势完美满足了豪华游轮对舒适 度的要求。
2、氢能源利用涉及到的关键技术
氢能源制取-混合气体的变压吸附技术(PSA)。
基本原理:变压吸附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有选择性,即不同的 气体(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有差异和一种特定的气体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 随压力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实现气体混合物的分离和吸附剂的再生。
当前应用:变压吸附技术在石油化工、医药、食品饮料等行业具有广泛应用,四川 天一 科技 、上海化工研究所和北大先锋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变压吸附系统设计建设机 构。在石化领域,PSA 法得到的氢气纯度可达到 99.9%以上水平(燃料电池需求纯度 为 99.99%)。上市公司:天科股份(西化院下属)。
氢能源运输-从拖车输送到管道输送。 目前钢企副产氢气是加氢站氢气的主要来源,其被 使用高压氢气瓶集束拖车运输。举例来说,若 1 辆拖车装有 18 个高压氢气瓶,每次可以以 20MPa 的压力运送 4000Nm3的氢气。平时站区里停泊 2 辆拖车,另有 1辆拖车往返加氢站和氢源之间, 运送氢气,并替换站内空车。基于 200km 左右运输距离和每天 10 吨的运输规模来测算,气氢 拖车的成本可以达到 2.02 元/kg。
氢能源运输-从高压气罐到管道输送。
高压气罐: 依托 LNG 产业基础,一般长管储氢压为 15 20MPa,一般单管储氢量为 17 20k,将 CNG 储气管进行产品升级可实现。
液氢储罐: 依托航天工业技术基础,单次送氢量为气罐 10 倍以上。额外增加氢气液 化和液氢罐成本,目前测算单日加氢量达到 1000kg 以上具有比较经济性。
管道运输: 依托天然气产业基础,瓶颈在成本。在美国,现有的氢气管道系统约为 2400 公里,而在欧洲已有近 1600 公里,中国的管道运氢量在 400 公里。中石油管道 局 2014年完成国内最大氢气管道建设施工:投资1.54亿,长度25km,设计压力 4Mpa, 年输氢量 10.04 万吨。单位投资为天然气管道 2 倍左右。
氢能源储存加注: 加氢站内的储氢罐通常采用低压(20 30MPa)、中压(30 40MPa)、高 压(40 75MPa)三级压力进行储存。有时氢气长管拖车也作为一级储气(10 20MPa)设施,构成 4 级储气的方式。国外市场大多采用的 70MPa 氢气,国内大部分采用了 35MPa 氢气压力标准。 目前中国的加氢站加氢能力最高的为 1000-2000kg/d,最低的为 100kg/d。
站内制氢 :原材料为天然气,重整制氢气。单个站投资规模会在 300~500 万美元的 水平。
外供加氢 :中国主要的加氢站方式。单个站投资规模在
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前景引热议
核心阅读:
推动氢燃料电池 汽车 发展,要试点先行,集中技术攻关,明确技术路线,实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近期有部分媒体片面解读,认为国家将不再支持纯电动 汽车 ,转而支持燃料电池 汽车 ,部分行业、企业也认为我国新能源 汽车 技术路线动摇。事实上,我国燃料电池 汽车 由于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技术尚未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标准法规缺失,氢气作为能源管理的体系尚未建立等原因,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条件。”
在日前召开的2019年泰达 汽车 论坛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宋秋玲的上述发言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业内引发激烈讨论。
燃料电池 汽车 被“泼冷水”?
当前,氢燃料电池 汽车 发展可谓风头正劲,频被各专家点名“产业化发展有望”。财政部此时突“泼冷水”是为何故?
对此,业内人士称“实则不然”,对财政部意见的解读不能过于片面。“宋秋玲接下来的话是‘同时,燃料电池 汽车 和纯电动 汽车 技术特点不同,有各自适合应用的场景,未来应该是互补、共存,而不是替代的关系’。”
“我从来没有说过燃料电池技术是 汽车 发展的终极方向。不同情况下需要不同的技术路线,氢燃料电池 汽车 与纯电动 汽车 相互补充,是我国 汽车 工业发展的重要机会。”同济大学燃料电池 汽车 技术研究所所长章桐表示。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也指出,要因地制宜开展新能源 汽车 的推广应用。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 汽车 各有优势,应根据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
“更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定位”
“总体来说,燃料电池 汽车 和纯电动 汽车 并不对立,不存在谁要代替谁的问题。”业内人士指出,比起争辩孰优孰劣,“更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定位。”
“我国 汽车 工业想通过新能源 汽车 实现产业转型,必须考虑一个前提:能源行业的转型能否跟得上。从能源角度来说,整个 社会 都面临着能源结构调整。今后,‘无碳’和‘可再生’将是两个关键词。”章桐指出。
归根结底,新能源 汽车 想要“跑起来”,目前主要还是靠电和氢。据介绍,十年前,我国看准发展方向,抓住战略机遇,将新能源 汽车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年来始终坚持纯电驱动战略不动摇,集中发展以纯电为动力的新能源 汽车 ,形成了今年良好的发展局面。而现在,在整个能源结构中,氢能也越来越体现出其巨大优势。
“电能在使用效率、运输、安全、价格等方面占据较大优势,而氢能的优势则主要体现在其储存和密度上。氢能无法全面替代电能,只适合应用于某些对能量密度要求较高的特定场景。目前来看,氢燃料电池 汽车 是氢能最有希望的发展方向。”业内专家表示。
章桐则进一步指出,“氢可存储、可运输、可再生、来源多元化,从国际趋势上也可以看出,很多国家已经把氢能发展提上日程。”
“要试点先行,集中技术攻关”
“不是说现在重视氢能了,纯电动、混合动力将来就会被抛到一边。还是要有市场理性化的选择和结构化的配比。”对于未来的 汽车 动力来源,蔡团结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与此同时,尽管氢燃料电池 汽车 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客观制约因素仍然存在。“希望是很大的,但离产业的‘盛夏’还很远。”那么,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该怎样发展呢?
“要试点先行,集中技术攻关,明确技术路线,实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蔡团结建议。
尽管目前我国已有23个省市相继发布了氢能和燃料电池 汽车 相关的发展计划,但关于试点示范区域,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指出:“我认为,基础最好的还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他们有三大平台,示范的车辆也近千辆,所以发展基础最雄厚;其次是以广东省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还有就是北方地区由清华大学、北京亿华通公司和郑州宇通客车支撑起来的,以冬奥会为突破口的张家口地区。”
对于氢燃料电池 汽车 的技术突破,衣宝廉认为,应尽快实现关键材料、电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双极板等批量生产,为降低电堆成本和提高电堆一致性奠定基础,同时,提高电堆的比功率,降低电堆成本和铂用量,并进一步提高电堆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建议尽快完善燃料电池发动机的产业链,提高电堆的工作电流密度,提高燃料电池的体积和重量比功率,为大规模应用于乘用车奠定基础。”
蔡团结透露,借助2022年冬奥会契机,目前相关部门正和北京、河北等有关部门确定氢燃料电池的技术路线,加快相关关键技术的研发。
国内省级氢能规划
四大直辖市
北京市: 《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指出,2025年前, 交通运输领域, 探索 更大规模加氢站建设的商业模式,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 汽车 累计推广量突破10000辆; 分布式供能领域,在京津冀范围 探索 更多应用场景供电、供热的商业化模式,建设“氢进万家”智慧示范社区,累计推广分布式系统装机规模10MW以上。推动实现内燃机叉车和铅酸电池叉车的分阶段替换,共计替换5000辆以上。
上海市: 《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2-2035年)》指出,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 燃料电池 汽车 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交通领域带动二氧化碳减排5-10万吨/年。
天津市: 《天津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指出,推广应用方面:到2022年,力争建成至少10座加氢站、打造3个氢燃料电池车辆推广应用试点示范区,重点在交通领域推广应用,开展至少3条公交或通勤线路示范运营,累 计推广使用物流车、叉车、公交车等氢燃料电池车辆1000辆以上;实现其他领域应用突破,建成至少2个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示范项目。
重庆市: 《重庆市氢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指出,2023 2025年,在产业链层面,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全市氢燃料电池相关企业超过100家,其中有全国影响力的整车企业2家、动力系统企业3家、核心零部件企业10家。 在示范推广层面,建成加氢站30座,在区域公交、物流等领域实现批量投放,氢燃料电池 汽车 运行规模力争达到2000辆。
七大省
广东省: 《广东省加快氢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围绕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和专用车规模化推广应用需要,组织编制加氢站布局方案,在珠三角核心区 、沿海经济带布局建设约300座加氢站。 按照“总量控制,先建先得”原则进行补贴,省财政对2022年前建成并投用,且日加氢能力(按照压缩机每日工作12小时的加气能力计算)500公斤及以上的加氢站给予补贴。
河北省: 《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到2022年:氢能关键装备及其核心零部件基本实现自主化和批量化生产,氢能产业链年产值150亿元。 到2025年,培育国内先进的企业10-15家,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全省建成25座加氢站,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等示范运行规模达到1000辆,重载 汽车 示范实现百辆级规模;氢气实现在交通、储能、电力、热力、钢铁、化工、通信、天然气管道混输等领域试点示范。到2025年,累计建成100座加氢站,燃料电池 汽车 规模达到1万辆,实现规模化示范;扩大氢能在交通、储能、电力、热力、钢铁、化工、通信、天然气管道混输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江苏省: 《江苏省氢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发展行动规划》提出, 基本建立完整的氢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体系,力争全省整车产量突破1万辆,建设加氢站50座以上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的加氢网络,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成为我国氢燃料电池 汽车 发展的重要创新策源地。研制优势整车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做优商用车,前瞻布局乘用车,重点发展续航里程500公里以上的氢燃料电池客车、物流车、专用车、小型货车等,加快100kW以上重型卡车开发,逐步形成多车型、多规格、系列化的产品体系,高水平建立氢燃料电池 汽车 整车产业集群。
浙江省: 《浙江省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产业发展。 氢燃料电池整车、系统集成以及核心零部件等产业链全面形成,氢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1000辆,氢燃料发动机产量超过1万台,氢能产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企业培育。力争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国内领先的氢燃料电池整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等优势龙头企业。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在公交、物流、船舶、储能、用户侧热电联供等领域推广应用形成一定规模, 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 汽车 1000辆以上。 加氢设施。在现有加油(气)站以及规划建设的综合供能服务站内布局建设加氢站,力争建成加氢站30座以上,试点区域氢气供应网络初步建成。
山东省: 山东(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提出,2023年到2025年,为氢能产业加速发展期。氢能产业链条基本完备,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企业,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到50000台,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20000辆,燃料电池轨道交通、港口机械、船舶及分布式发电装备产业实现突破,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突破1000亿元。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材料、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制氢、储(运)氢、加氢及配套设施网络逐步完善,氢能在商用车、乘用车、船舶、分布式能源、储能等应用领域量化推广, 累计推广燃料电池 汽车 10000辆,累计建成加氢站100座,氢能在电网调峰调频、风光发电制氢等领域应用逐步推广。
四川省: 《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出, 到2025年,燃料电池 汽车 (含重卡、中轻型物流、客车)应用规模达6000辆,氢能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初步建立,建成多种类型加氢站60座; 氢能示范领域进一步拓展,实现热电联供(含氢能发电和分布式能源)、轨道交通、无人机等领域示范应用,建设氢能分布式能源站和备用电源项目5座,氢储能电站2座。
贵州省: 《贵州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指出,以焦化副产氢为核心,可再生能源制氢为辅的多种氢源供氢总产能超过1万吨/年。建成加氢站15座(含油气氢综合能源站);示范运营燃料电池重卡、物流车、环卫车、大巴车、 公交车及特种车辆超1000辆;在氢储能、燃料电池多能联供、备用电源、绿氢化工、绿氢冶金、天然气掺氢等领域布局示范;建设氢气输送管道20km,固定式多能联供装机超10MW。
两大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前,开展“风光储+氢”“源网荷储+氢”等绿氢制备示范项目15个以上,绿 氢制备能力超过50万吨/年;鼓励工业副产氢回收利用,工业副产氢利用超过100万吨/年,基本实现应用尽用;建成加氢站(包括合建站)100座以上 ;加速推进燃料电池车替代中重型燃油矿用卡车和公共服务车辆, 推广氢燃料电池重卡5000辆以上 ,累计推广燃料电池 汽车 突破1万辆,自治区形成集制备、存储、运输、应用于一体的氢能产业集群,氢能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 8 万吨以上, 建成加氢站10座以上,可再生氢替代煤制氢比例显著提升,天然气掺氢推广应用成效明显,氢燃料电池重卡保有量 500 辆以上, 完成国家氢燃料电池 汽车 示范城市群创建任务。
除上述省市已经发布相应的氢能产业规划,另外,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省、辽宁省、陕西省等也正在加紧编制省级氢能规划
国内外主要几家从事燃料电池电极生产?
国内部分
1、亚南集团
2016年亚南膜电极研发中心目前已建立高水平的膜电极研究开发和测试平台,拥有超声喷涂机、热压机、压力试验机、单电池测试台、大功率电堆及发动机系统两用测试台、大型制氢机等全套相关专用设备,亚南本身还拥有激光切割机等智能数控通用设备。人才队伍建设上,亚南燃料电池研发团队与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科研院校保持密切合作,由电化学、机械、电气电子等多学科领域专业人才构成
2、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长城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发起设立,是中国第一家致力于燃料电池产业化的股份制企业。至2007年5月,先后有宜兴四通家电配套厂、武汉理工大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等大型企业及科研院校入股新源动力,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17亿元人民币。2006年,“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授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目前,新源动力已发展成为中国燃料电池领域规模最大,集科研开发、工程转化、产品生产、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专业化燃料电池公司。 新源动力的研发、管理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先生带领下,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省市重大项目,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涵盖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关键部件、整堆系统各个层面,技术水平国内领先,部分关键技术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新源动力通过推行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燃料电池实验室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燃料电池中试基地,生产、测试装备齐全,已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关键部件、电堆组装的小批量生产。“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成,将完善和升级现有技术并配套更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科研开发与技术转化平台,不断输出燃料电池工程化产业技术。为加快燃料电池产业化步伐,新源动力已分别在江苏和上海市投资设立了两个全资子公司。江苏新源动力有限公司,以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关键部件批量生产为目标,将建成可年产5500KW燃料电池堆用关键部件的批量生产线,成为我国第一个燃料电池材料及部件的产业化生产基地。上海新源动力有限公司,将以车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安装、调试、运行、数据采集/分析、现场服务为主营业务,成为新源动力的系统集成、总成生产与技术服务中心。
业内合作情况:2007年4月18日,上汽集团入股新源动力及与大连化物所燃料电池战略合作协议在上海正式签署。入股协议约定,上汽集团将支持新源动力持续推进燃料电池的产品/工艺开发乃至商业化、产业化,支持新源动力成为燃料电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帮助新源动力在技术管理、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尽快达到汽车行业的标准,并将联合相关力量、推动我国燃料电池的自主创新活动。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国内车用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和示范应用已经得到我国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的高度重视;新源动力作为我国燃料电池开发、生产与产业化的骨干单位,成功地引入了我国汽车行业的战略投资;从此我国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技术,将逐步体现在我国自己的汽车工业上,将更快地推进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创新与产业化进程。 此外,上汽集团与大连化物所启动了“车用燃料电池应用基础研究”,以提高可靠性、耐久性和降低成本的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为主要研究内容。
3、上海攀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攀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Pearl Hydrogen Co.,Ltd)是一家在空冷非增湿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自2006年1月至今,一直致力于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在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制备、电池堆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目前攀业共申请中国专利30项,国际专利2项。在中小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的开发、生产和应用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作为氢能源技术行业的先驱企业,攀业60%的产品销售额来自欧美市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车辆驱动能源、电信基站建设等领域,为其提供了高效、环保的能源设备,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攀业已和帝国理工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英国)、纽海文大学(美国)、等国内外著名高等学府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持续不断地推动氢能源技术行业的科技进步及应用优化,保证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最近动态:攀业于2010年中旬引入了新的战略投资方(经了解:风投,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新投资方的加入将进一步加速燃料电池商业化进程。新的投资将用于原材料和长寿命燃料电池的研究。同时攀业也会强化产能建设,在三年内达到5MW燃料电池的年生产能力,以满足备用电源等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4、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6月,是国家科技部重点培育、上海市各级政府重点支持的民营新能源高科技企业。神力科技是以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全钒液流储能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发展目标,是目前中国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领先者。
神力科技在国家科技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培育与支持下,承担与完成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计划、“十·五”863及“十一·五”863重大攻关计划燃料电池发动机课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技术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至2010年底,已申请国内外燃料电池相关专利343项,其中发明专利174项。已获授权专利304项,包括美国专利4项。
国外部分
1、美国Relion公司
ReliOn公司的前身是Avista实验室,主要研发50W-5kW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目标市场是备用电源市场。该公司于今年四月份获风投注资。
2、Ceramic Fuel Cells Limited
Ceramic Fuel Cells Limited,简写为CFCL,是世界一流的固体氧化燃料电池(SOFC)的生产公司。CFCL研发小型民用热电联供的SOFC燃料电池固定式系统与分布式发电系统。CFCL是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及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
3、ballard公司
加拿大Ballard公司在PEMFC技术上全球领先,现在它的应用领域从交通工具到固定电站,其子公司BallardGenerationSystem被认为在开发、生产和市场化零排放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Ballard公司的带动下,许多汽车制造商参加了燃料电池车辆的研制,例如:Chrysler(克莱斯勒)、Ford(福特)、GM(通用)、Honda(本田)、Nissan(尼桑)、VolkswagenAG(大众)和Volvo(沃尔沃)等,它们许多正在使用的燃料电池都是由Ballard公司生产的。此外ballard公司与Plug Power公司建立合作伙伴,ballard公司为Plug Power公司提供电堆。
4、Nuvera公司
美国Nuvera燃料电池公司成立于2000年4月,由Epyx(剑桥Arthur D. Little公司全资子公司)与DNora燃料电池公司(意大利米兰Gruppo De Nora公司全资子公司)整合而成。Nuvera公司在开发和更新多燃料处理和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该公司在意大利和美国设有办事处,致力于推动氢燃料电池电源组在工业车辆与设备领域稳定性应用、天然气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工业废热发电领域应用、汽油燃料处理器与燃料电池堆在机动车领域应用的商业化。
5、Plug Power公司
在美国,PlugPower公司是最大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开发公司,Plug Power公司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是燃料电池备用电源、固定电站以及燃料电池在叉车上的应用,2010年底公司调整策略,产品主要应用领域调整为燃料电池在叉车上的应用,并已在2011年第一个季度完成500台的订单。
关于广东优社动力燃料电池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微信号:ymsc_2016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