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的平面表示法(陈青来教授发明)的简单介绍
钢筋平法是什么意思
钢筋平法的全称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
平法是相对原先设计院采用的截面表示法来说的
原来的施工图纸(以梁为例)最少要有三张图纸才能把这一根梁的位置、长度、截面配筋信息表示清楚。
采用平面表示方法以后,只要一张图纸就行了
平法由山东大学陈青来教授首创
于1996年出版第一册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
在表格中怎样画出钢筋放样图
如果是少量的画钢筋图,可以在“插入”菜单的“对象”中选择“插入位图”,会弹出Windows自带的画图程序,现在就可以画了。
翻样一词原是华北地区民间的一句方言,指木工按图纸计算工料时列出详细加工清单并画出加工简图,翻样在过去是一种高级的技术性脑力劳动。现在多用于钢筋工程,钢筋翻样比木工翻样技术性强,计算过程复杂繁琐,正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专业。
平面表示法:
在“平面表示法”问世以前,钢筋翻样如同木工翻样一样,技术性不是太强,操作比较容易,那时的图纸设计有许多截面图,还有钢筋配料表,只要具备一定的施工经验就可以承担翻样工作,从设计到施工,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专业体系。
国家采用陈青来教授发明的“平面表示法”,能够大幅度的精简设计,便于电脑绘图,极大地减轻设计人员的脑力劳动,提高建筑图纸设计的工作效率,使钢筋工程走上专业化、规范化的轨道。
“平面表示法”分“注写方式”和“构造做法”两大项内容,它把建筑物中的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分门别类的进行归纳,分析,经过理论计算与现场考察、破坏实验等技术措施的处理和验证,做出了设计与施工在力学性能,技术指标、操作要求等诸多方面的详细规定。
E筋料表和排布图钢筋弯勾不一致
E筋料表和排布图钢筋弯勾不一致要根据具体的图来解决
多元理论:
1、钢筋翻样的理论:钢筋翻样由于理论、经验、知识的局限,计算结果产生极大偏差。
2、钢筋计算的可靠度理论:必须是精确的、公正的、可信赖的,不留后患。
3、钢筋翻样的全部信息理论:在钢筋文件中集成所有工程图纸及变更以及施工过程中增补和核减的信息。
在“平面表示法”问世以前,钢筋翻样如同木工翻样一样,技术性不是太强,操作比较容易,那时的图纸设计有许多截面图,还有钢筋配料表,只要具备一定的施工经验就可以承担翻样工作,从设计到施工,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专业体系。
国家采用陈青来教授发明的“平面表示法”,能够大幅度的精简设计,便于电脑绘图,极大地减轻设计人员的脑力劳动,提高建筑图纸设计的工作效率,使钢筋工程走上专业化、规范化的轨道。
什么是平法钢筋?
平法是“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的简称
概述
1、平法的产生:
国内传统设计方法效率低、质量难以控制。日本的结构图纸 没有节点构造详图,节点构造详图由建筑公司(施工单位)进行二次设计,设计效率高、质量得以保证。美国的结构设计只给出配筋面积,具体配筋方式由建筑公司搞。据此中国传统的设计方法也必须改革。
2、平法的原理:
设计流程:设计结构体系—〉结构分析(力学分析)—〉结构施工图设计。
结构设计是一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分为创造性劳动和重复性劳动(非创造性劳动)。现在由结构工程师完成创造性设计部分(创造性劳动),节点构造、节点外构造不是结构工程师的劳动成果,是抄的规范。(注:节点构造是算不出来的,是由研究人员试验出来的。)传统的单构件正投影表示方法将创造性劳动和非创造性劳动混在一起,节点内构造和节点外构造的设计属于重复性劳动(非创造性劳动)。基于此产生了结构标准化、构造标准化的思路,用数字化、符号化的表示方法即平面整体表示方法表示创造性设计。平面整体设计方法,含表示方法和标准图两部分。节点构造标准化后,施工公司的劳动量加大。
3、平法的应用:
1991年9月份平法开始在山东应用于工程,开始推广平法。构造图适合于所有的构件,平法一张图上都有,走哪看哪,非常方便。平法推出后,有坚决支持、坚决反对、不表态三种人,后来将专利贡献给国家,成为国家标准。
平法是给从事结构设计与施工的专业人员看的,提高了科技含量,不让非专业人员看懂,设计方法的改革也促进了施工单位技术人员水平的提高。平法是结构设计领域的一次革命,提高效率两倍以上,能够使中国结构界不合理的人员配置情况得到改善。现在,3个建筑师配1个结构师。
平面表示法的由来
1986年开发的结构CAD软件即以详图法和梁表法为编制依据。它的出现,从形式上替代了人工制图,对提高我国结构设计效率起到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飞速发展,结构CAD软件在实际运用中的弊病也越来越突出。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剧增,其中70—80%用于画图;计算机的普遍使用表面上将设计人员从繁重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但从整体止看,全国大多数设计项目仍以人工制图为主;即使利用计算机绘图,由于现有的CAD软件依据传统设计方法编写,表达繁琐,图纸量比手工绘制还多,设计成本反而更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设计中的“错、漏、碰、缺”成为质量通病。另外,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建筑专业经常半路调整和修改平面,结构设计不得不作相应改变,而框架、剪力墙等是竖向表达的,由于这个专业间的表达不一致,变更设计时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若在紧张状态下出图,往往顾此失彼,形成新的“错、漏、碰、缺”。这与传统设计方法的不科学性有一定联系。
也许正应了生逢其时这句话,1982年从湖南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毕业的陈青来,在实际工作中敏锐地感觉到,由于按传统方法和传统CAD软件绘制的施工图内容中存在大量的“同值性重复”和“同比值性重复”,使得传统的设计方法效率低,质量难以控制。1991年下半年,有了先后两次在日本和挪威研修、留学和考察的陈青来经过比对发现,发达国家设计事务所完成的结构图纸通常没有节点构造详图,节点构造详图通常由建筑公司(施工单位)进行二次设计,设计效率高、质量得以保证;有些结构设计甚至只给出配筋面积,具体配筋方式由建筑公司搞,出图效率更快。据此,他认为中国传统的设计方法必须改革。而此时,平法已经在他心里有了最初的萌芽。
实践告诉陈青来,构造做法主要有两大部分,即构件节点构造和构件节点外的杆件构造。这两大部分构造做法不属于设计工程师的创造性设计内容,通常只要直接遵照规范的规定和借鉴某些版本的构造设计资料来绘制即可,因之,传统设计中存在的大量重复,且大部分是离散的信息中构造做法的简单重复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改变传统的“构件标准化”为“构造标准化”,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标准化率和减少设计工程师的重复性劳动,同时,由于设计图纸中减少了重复,从而相应地会大幅度降低出错概率。这样,既可大幅度提高设计效率,同时又提高了设计质量。 基于上述的认识,平法的思路在陈青来的脑海中已经越来越清晰,并且很快形成了一条新型标准化的思路,沿着这条思路,陈青来走向了另一片结构标准化领域。在这个新领域中,不存在任何完整的标准化构件,但却包罗结构必须存在的节点构造和节点外构造标准设计。这两大类构造可适用于所有的构件,但却与构件具体的净跨度、净高度、具体截面尺寸无限制性的关系;与构件所承受的荷载无直接关系;与构件截面中的内力无直接关系;与设计师根据承载力要求所配置钢筋的规格数量也无直接关系。根据以上思路,陈青来就将具体工程中大量采用,理论与实践均比较成熟的构造做法编制成建筑结构标准设计,对各类结构构件的节点内和节点外的构造做法实行大规模标准化。这样的标准化方式不仅适用范围广,而且不替代结构设计工程师的责任与权利,完全尊重结构设计工程师的创造性劳动。这种新型标准化方式,相对于“构件标准化”可定义为“广义标准化”方式。该方式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标准化率可高于30%。广义标准化方式在解决传统结构施工图存在大量重复问题上明显取得重大突破。
1991年,对陈青来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 这年10月初,山东省济宁市工商银行因为要将营业楼的建设纳入本年度的资金使用计划,要求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必须在三个月内完成设计。当年,以三个月不到的时间由一人完成16000平方米的结构设计相当困难。按照惯例,即使是最优秀的设计师平均每天最多也只能完成100平方米的工作量,也就是说,16000平方米由一人做最快也要160天才能完成。 陈青来在看过对方提供的各项资料后,感到这是实践平法的一次良机。他不仅欣然接受了任务,并承诺能够按时完成任务。但他向有关方面提出了一个要求:不得干涉我使用哪种方法。 利用自创的已经思考成熟的“平法”进行操作,40天时间陈青来如期完成任务。一位负责图纸审核、195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的高级工程师发现只有薄薄的一沓图纸———习惯上图纸数量应该是目前的3倍,且运用的方式与以往的迥然不同,感到事不寻常,便更加认真地审核,但几乎未发现“错漏碰缺”。高兴之余,这位老工程师赞扬道:“真是天衣无缝!” 然而,老工程师赞赏未能换来当时陈青来所在单位有关领导的支持。对此他本人并无怨言,他认为任何一件新生事物都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人理解和接受,这是人类社会在认识事物方面的客观规律。陈青来坚信,一项好的技术会不胫而走,不必费力推广;一项并非先进的技术即便全力推广也不会真正奏效。 从1992年到1994年,在没有任何推广措施且有关领导持低调态度的情况下,平法在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竟然“自然普及”。1994年底陈青来受北京有关部门邀请为在京的一百所中央、地方和部队大型设计院做平法讲座,首场便引起轰动效应,他的名字也从此传到我国政治文化中心,继而传遍全国结构工程界。
关于钢筋的平面表示法(陈青来教授发明)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微信号:ymsc_2016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