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钢筋 > 正文

钢筋

基础钢筋计算公式图解(钢筋工程量计算公式)

工品易达2022-10-23钢筋18

钢筋长度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计算钢筋长度:钢筋的按照形状来分有:直钢筋、弯起钢筋和箍筋三种。

A、直钢筋:钢筋长度=构件长度+弯钩长度增加值-两端的保护层厚度

B、弯起钢筋:钢筋长度=构件长度+弯钩长度增加值+弯起长度增加值-两端的保护层厚度

C、箍筋:箍筋长度=单根箍筋长度×箍筋数量

单根箍筋长度=箍筋内周长+长度调整值=构件截面的周长-4×保护层厚度+长度调整值

箍筋数量=箍筋布置范围长度÷箍筋间距+1

计算方法

当带肋钢筋的公称直径大于25mm时,锚固长度应再乘1.15的修正系数。在地震区还应根据抗震等级再乘一个系数:抗震等级一、二级时系数为1.15;三级时系数为1.05;;四级时系数为1.0。

混凝土中的纵向受压钢筋,当计算中充分利用其抗压强度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相应受拉锚固长度的70%。

当纵向受拉普通钢筋末端采用弯钩或机械锚固措施时,包括弯钩或锚固端头在内的锚固长度(投影长度)可取为基本锚固长度的60%。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钢筋锚固长度

独立基础柱的钢筋量计算(有图)

首先,假定工作环境为二类,由规范,取柱混凝土保护层厚为35。

1,柱纵向主筋:8根Ф18,单根长1430,总长为:8×1.43=11.44m

2,柱箍筋:7根Ф8,单根长2570,总长为:7×2.57=17.99m

3,柱菱型箍筋:7根Ф8,单根长1850,总长为:7×1.85=12.95m

Ф18钢筋单位长度重量为:2Kg/m;每根柱需Ф18钢筋为:11.44×2=22.88Kg

Ф8钢筋单位长度重量为:0.395Kg/m;每根柱需Ф8钢筋为:

(17.99+12.95)×0.395=12.22Kg

经计算,柱身段共需钢筋为35.1Kg。

扩展资料:

计算简式

材料名称 理论重量W(kg/m)

扁钢、钢板、钢带W=0.00785×宽×厚

方钢 W=0.00785×边长²

圆钢、线材、钢丝 W=0.00617×直径²

钢管 W=0.02466×壁厚(外径--壁厚)

等边角钢 W=0.00785×边厚(2边宽--边厚)

不等边角钢 W=0.00785×边厚(长边宽+短边宽--边厚)

工字钢 W=0.00785×腰厚[高+f(腿宽-腰厚)]

槽钢 W=0.00785×腰厚[高+e(腿宽-腰厚)]

1、角钢、工字钢和槽钢的准确计算公式很繁,表列简式用于计算近似值。

2、f值:一般型号及带a的为3.34,带b的为2.65,带c的为2.26。

3、e值:一般型号及带a的为3.26,带b的为2.44,带c的为2.24。

4、各长度单位均为毫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钢筋理论重量表

混凝土独立基础钢筋量计算公式?

1、独立基础( 砼独立基础与柱在基础上表面分界)

(1)矩形基础: V=长×宽×高

(2)阶梯形基础: V=∑各阶(长×宽×高)

(3)截头方锥形基础: V=V1+V2=1/6 h1 ×[A×B+(A+a)(B+b)+a×b]+A×B×h2

其中V1——基础上部棱台体积,V2——基础下部长方体体积,h1——棱台高度,A、B——棱台底边长宽,ab——棱台顶边长宽,h2——基础下部长方体高度

2、框架柱

①现浇混凝土柱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不扣除构件内钢筋、预埋铁件所占体积。

框架柱体积=框架柱截面积*框架柱柱高

其中柱高:

a 有梁板的柱高,应自柱基上表面(或楼板上表面)至上一层楼板下表面之间的高度计算。如图1

b 无梁板的柱高,应自柱基上表面(或楼板上表面)至柱帽下表面之间的高度计算。如图2

c 框架柱的柱高,应自柱基上表面至柱顶高度计算。如图3

d预制混凝土柱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不扣除构件内钢筋、预埋铁件所占体积,依附于柱的牛腿,并入相应柱身体积计算。如图4

3、钢筋混凝土梁

(1)、梁的一般计算公式=梁的截面面积*梁的长度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不扣除构件内钢筋、预埋铁件所占体积,伸入墙内的梁头、梁垫并入梁体积内。

(2)、梁长的取法

梁与柱连接时,梁长算至柱侧面,主梁与次梁连接时,次梁长算至主梁侧面。

4、钢筋混凝土板的工程量计算

(1)、一般现浇板计算方法:现浇混凝土板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不扣除构件内钢筋、预埋铁件及单个面积0.3m2以内的孔洞所占体积。计算公式——V=板长×板宽×板厚

(2)、有梁板系指主梁(次梁)与板现浇成一体。其工程量按梁板体积和计算有梁板(包括主、次梁与板)按梁、板体积之和计算,

(3)、无梁板系指不带梁直接用柱帽支撑的板。其体积按板与柱帽体积和计算

(4)、平板指无柱、梁而直接由墙支撑的板。其工程量按板实体积计算。

5、现浇砼墙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

(1)、现浇框架结构的剪力墙计算方法:按图示尺寸以m3计算。应扣除门窗洞口及0.3m2以外孔洞所占体积。计算公式:V=墙长×墙高×墙厚-0.3m2以外的门窗洞口面积×墙厚

式中:墙长——外墙按L中,内墙按L内(有柱者均算至柱侧); 墙高——自基础上表面算至墙顶。墙厚——按图纸规定。

钢筋计算公式是什么?

钢筋计算公式如下:

直径的平方乘长度再乘系数0.00617,使用相关工具分别测量出钢筋长度和直径,例如钢筋直径为4毫米,其长度为10米,套用公式可计算得出其重量为4*4*10*0.00617≈0.99kg。

钢筋的相关介绍:

钢筋(Rebar)是指钢筋混凝土用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用钢材,其横截面为圆形,有时为带有圆角的方形。包括光圆钢筋、带肋钢筋、扭转钢筋。

钢筋混凝土用钢筋是指钢筋混凝土配筋用的直条或盘条状钢材,其外形分为光圆钢筋和变形钢筋两种,交货状态为直条和盘圆两种。

光圆钢筋实际上就是普通低碳钢的小圆钢和盘圆。变形钢筋是表面带肋的钢筋,通常带有2道纵肋和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横肋。横肋的外形为螺旋形、人字形、月牙形3种。用公称直径的毫米数表示。

钢筋计算公式?

一、柱钢筋

1.柱纵筋单根长度=柱基础内插筋+柱净高+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搭接长度(Lle):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a.柱基础内插筋长度=基础高-基础保护层+弯折长度

搭接长度(Lle):如果考试时候题中说明为不考虑,不用计算

弯折长度:当基础高LaE时,弯折长度为max(6d,150)

当基础高≤LaE时,弯折长度为15d

b.柱净高长度:基础顶面——顶层梁地面之间的垂直高度

c.顶层锚固长度:

①中柱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

②边、角柱锚固长度:

⑴内侧钢筋锚固长度同中柱

⑵外侧钢筋锚固长度:1.5LaE(考试用)

2.柱箍筋:

单根长度=(b-2c+h-2c)*2+2* max(10d,75)

b.柱宽;h.柱高;c.柱保护层

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

加密区长度:

①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hn/3(hn本层柱净高)

②非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max(hc,hn/6,500)(考试用)

③柱梁节点加密区长度为:梁高+max(hc,hn/6,500)(考试用)

④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钢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

二、梁钢筋

1.梁上部纵筋长度=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左(右)锚固长度:

当hc-保护层LaE时,弯锚,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

当hc-保护层≥LaE时,直锚,锚固长度= max(LaE,0.5hc+5d)

保护层:是柱保护层

2.下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下部钢筋在中支座中的锚固能直锚的时候直锚)

3.上部端支座负筋:

第一排=1/3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

第二排=1/4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

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

4.上部中间支座负筋:

第一排=1/3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支座宽

第二排=1/4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支座宽

5.架立筋单长=净跨长-净跨长/3*2+150*2

6.箍筋

单长(2肢箍)=(长-2保+宽-2保)*2+2* max(10d,75)

根数

加密区根数=[(加密区长度-50)/加密区间距+1]*2

非加密区根数=(净跨长-2*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

加密区长度:一级抗震:max(2Hb,500)

二级——四级抗震:max(1.5Hb,500)

7.侧面纵向钢筋(腰筋)

构造筋长度(G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N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锚固长度

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钢筋

8.拉筋: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计算工程量时用¢6.5来计算)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

拉筋单长=梁宽-2*保+2* max(10d,75)

拉筋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区间距*2)+1]*(腰筋根数/2)

9.附加吊筋:

吊筋单根长度=次梁宽+2*50+2*(梁高-2保)/sin45°(sin60°)+2*20d

当主梁高≤800时,吊筋角度为45度;当主梁高>800时,吊筋角度为60度.

备注:主次梁相交处,注意附件的箍筋

10.屋面框架梁

屋面梁上部通长筋=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左(右)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梁高-保护层(保:为柱的保护层)

三、板钢筋

1.板底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左伸长度+右伸长度+弯钩长度*2

板面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锚固长度*2

板底受力筋根数=板面受力筋根数=分布范围/板筋间距+1

伸出长度:端支座为梁、圈梁、剪力墙时,伸出长度= max(1/2支座宽,5d)

端支座为砌体墙时,伸出长度=max(1/2墙厚,120,板厚)

180°弯钩长度=6.25d(当钢筋为一级钢时,末端需加180°弯钩)

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

支座宽-保护层<la时,弯锚,弯锚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

分布范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

2.端支座板负筋长度=锚入长度+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

中间支座板负筋长度=左标注长度+右标注长度+弯折长度*2(注意标注的长度是否含支座宽)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板负筋间距+1

锚入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

支座宽-保护层<la时,弯锚,弯锚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

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保护层为板的保护层)

布筋范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

3.分布筋单根长度=净跨(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2

搭接长度:分布筋与负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

端支座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

中间支座分布筋根数=(左侧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右侧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四、独立基础钢筋

1.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时

X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X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

X方向底板钢筋根数=(Y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

S为X方向独立基础钢筋的分布间距

Y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Y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

Y方向底板钢筋根数=(X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

S为X方向独立基础钢筋的分布间距

2.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时

X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

①外侧钢筋单根长度=X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

外侧钢筋根数:2根

②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X方向的基础边长-保护层**.1* X方向的基础边长

其余钢筋根数=(Y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

Y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

①外侧钢筋单根长度=Y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

外侧钢筋根数:2根

②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Y方向的基础边长-保护层**.1* Y方向的基础边长

其余钢筋根数=(X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

钢筋的计算公式?

钢筋的比重计算公式就是:X*X*0.00617(X为钢筋直径)。

按照数学方法计算体积,再乘以密度。“半径的平方”用“直径的平方除以4”表示,除直径外,都用数字直接计算,得到1米的重量是【0.00617千克/(毫米的平方)】乘以直径的平方,就可以了。

论证:

【一】设任意钢筋直径为D,每米重量为G1=7850*D*D*3.14/4 (Kg)

而直径10毫米的钢筋每米重量为 G2=7850*0.01*0.01*3.14/4 =0.617 (Kg)

G1/G2=D*D/(0.01*0.01)移项 G1=G2*D*D/0.0001=G2*D*D*10000

因 G2=0.617

故G1=6170*D*D (D的单位为米)

如果D的单位用毫米 则有 G1=0.00617*D*D。

【二】其实这个公式跟直径10毫米的钢筋没有关系,再来一次推导:

设钢筋直径为D(毫米),

每米重量则为 G=0.00000785*(D*D*3.14/4)*1000

公式里面第一项 0.00000785 是钢筋容重 单位为 公斤/立方毫米

括号里面为截面积

最后的1000,是1000毫米的钢筋长度(即1米长)

简化后,就得到G=0.00617*D*D (Kg)。

关于基础钢筋计算公式图解和钢筋工程量计算公式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微信号:ymsc_2016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