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碳综合 > 正文

碳综合

碳中和测算师(碳中和 测量)

工品易达2022-10-28碳综合14

“碳中和”为什么总是和“碳达峰”一同出现?

“碳中和”为什么总是和“碳达峰”一同出现?原因是碳达峰碳中和目前普遍的定义为: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我国承诺2060年前,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今年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国家已经发布多项重大政策,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全球来看,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源于发电、供热等能源供给部门,在能源结构上,我国一直以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占比低,同时又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主体。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提出了建立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就是在能源的供给端实现结构优化,降低碳排放,努力实现“碳中和”为目标,这是我国履行大国责任的主要表现,对中国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我们每个个体都息息相关。及时关电脑、打开一扇窗、自备购物袋、种一棵树……只要你学会做减法:减排、减污、减负、减欲、减速,就能为碳中和、碳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

“拉闸限电”真相调查:事情并非突然发生,也绝不只发生在中国

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课题组

研究员曹恩惠、彭强

特约研究员綦宇

无通知的停水、停电,楼道里的电梯骤然停运……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东北的居民从几乎长达十数年的“用电自由”中惊醒。凛冬未至,席卷全国多个省份的“有序用电”,却让人们提前感受到阵阵寒意。

据央视新闻报道,辽阳市委宣传部证实,9月24日该市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虽然这只是此轮拉闸限电中发生的极端事件,但也折射出供电形势面临较严峻的局面。

今年上半年出现部分省份限电之后,中央层面在七八月份就陆续发出信号,要求各地纠正“运动式减碳”,同时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然而,9月下旬,“限电”仍在各地蔓延,个别地方甚至将限电延伸至居民用电领域。虽然9月29日举行了山西省保供十四省区市四季度煤炭中长期合同对接签订会,但目前来看,10月份的用电压力仍相当大。

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有许多待解的疑问:全国各地限电情况究竟严重到何种地步?为何在工业生产淡季还有所加剧?今年以来的限电措施影响到了哪些产业?用电的矛盾为何迟迟无法解决?……

简单将这一轮的“拉闸限电”,归结为“能耗双控要求”甚至“限制低端产能”,都是片面的。要回答这些问题,不仅要剖析国内与国际两个能源供应市场,更要深入到疫情后中国的产业结构中。

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课题组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长期更加安全、清洁的能源供给结构、更加市场化的电力交易体系以及推进更加高能效的产业结构调整。

“拉闸限电”缘何突袭

1、电力供应增速不足

今年1-8月,国内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国内电力生产和煤炭供应增速,不及需求增速。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 社会 用电量累计达到5.4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其中,第二产业用电达到了3.65万亿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66%,同比增速达到13.1%。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国内发电量5.3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3%,而8月电力生产增速已经明显回落。其中,8月份火电同比增长仅为0.3%,水电下降4.7%,风电增长7%,核电增速10.2%。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7月发布报告指出,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但局部地区部分时段已经出现电力供应偏紧的现象,1月受寒潮等天气影响,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出现电力缺口,二季度蒙西、广东、云南和广西等地都采取了需求响应和有序用电措施。其中,广东、云南的电力供应尤为紧张。

中电联当时预计,下半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仍将保持平衡,但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比上年将增多。

承担电力稳定供应主力的煤电方面,煤炭市场供需紧张、价格暴涨制约着煤电供应。

今年以来,受国内煤炭产能释放幅度有限、进口煤炭增量有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电煤供应持续紧张,下半年煤炭价格一路高涨,煤电企业库存较低,电煤企业的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国内原煤生产量26亿吨,同比增速4.4%,这主要是由于1-2月高增速的带动。自今年3月起,国内原煤月度生产量大多保持同比下滑的趋势,仅在5月和8月有小幅的回升。

目前正处于传统意义上的用煤淡季,但市场却呈现出异常火热的态势。目前,动力煤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已经突破1300元/吨的大关,实际市场价格约在1600元/吨左右,而往年同期价格不过500-600元/吨。涨幅达300%左右。

高涨的煤价将火电厂迅速推入亏损境地,发电意愿不足。无论是通过长协,还是企业主动降价等手段,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是,市场上流通的煤炭已经变少了。

今年夏天以来,高温带来的用电高峰,以及出口强劲(1-8月我们出口总值同比增幅达到23.7%),拉动了工业生产,这些都刺激了用电需求的增长。

2、能耗双控

限电、限产在诸多行业都不罕见。诸如钢铁行业,上半年突飞猛进地生产后,在较大的产量控制压力下,7月开始多地钢铁产业就开始执行限产政策。水泥建材方面,出于环保、用能等因素,一直在进行错峰限产。

但自8月下旬以来,国家发改委点名多个省区能耗双控工作未达标,并进行预警。此后,能耗双控工作紧张的地区,陆续开始在三季度末实施限电限产,试图冲刺完成指标。

目前,能耗双控涉及的主要行业有化工、钢铁、有色、水泥建材、煤电等多个行业,涉及十几个能源消耗较大的省区。

图:各省份上半年能耗双控完成情况

据中金公司研究部测算,上半年能耗强度不达标的省份,合计占到中国工业增加值的70%左右,其中红色预警和黄色预警的省份,分别占比约38%和32%。

但“能耗双控”并不是各地限电拉闸的唯一原因。对于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来说,用电量增长,电煤紧缺、新能源发电不足等因素,导致当地电力供应不足,因而带动了东北地区大范围的限电停产。

图:各省份能耗双控举措

取暖季即将开始,在传统的消费旺季,煤炭市场供需两侧都没有明显改观的情况下,煤炭市场整体预计仍将维持强势。

限电效应

从工厂停产到电梯停运,“拉闸限电”的影响已经由工业生产渗透到居民生活。一时间,20多家A股相关上市公司纷纷告急,宣布受限电波及。但令人唏嘘的是,本轮限电却一度引发了资本市场的“电力狂欢”。

1、电力市场剧烈波动

由于电力供应吃紧,施行了工业企业的限电限产之后,不少地区的居民用电也都受到了影响。

在国内节能形势较为严峻的地区,出现了严控空调用电,要求优化照明用电的情况。

在东北三省,多地出现未经通知就突发停电的情况,个别地区甚至到了电梯停运、红绿灯停工、停水的地步。工业企业限电限产之余,有地区的商场停业歇业时间提前到了下午4点,楼体亮化全部关闭,晚间路灯都调低了亮度。

今年6月开始,广东、陕西、浙江、广西等地都对当地峰谷电价进行了调整。

但整体上来看,峰谷电价进行的调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网企业的经营成本,也实现了部分电力使用过程中的“削峰填谷”。但对于火力发电企业来说,天然气、煤炭高价带来的高成本,峰谷电价调整仍是杯水车薪。

在工业制造领域,大规模的限电限产持续影响着诸多行业。悖谬的是,供求与价格相互缠绕,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怪圈。

在光伏产业,能耗双控进一步加剧光伏产业上下游供需不匹配、硅料供不应求的态势,助长了整体价格走高的趋势。下游需求对当前硅料价格的高企起到了支撑作用,能耗双控的推进则对硅料的产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限制了供给。

水泥产业方面,由于煤炭价格的走高以及多地限产政策的加持,产品价格短期内出现大幅上涨。而在钢铁产业方面,下半年以来,在限产政策的执行下,钢材价格保持在较高位;在此基础上,多地的能耗双控进一步限制了钢材的产量,增强了减产的预期。

临近传统旺季的末期,钢材市场消费偏弱, 社会 库存保持去化节奏,整体市场呈现供需双弱的格局,减产政策主导市场。钢企的限产直接削弱了铁矿石的市场需求,价格也随之一落千丈。

7月下旬以来,铁矿石价格持续下滑,目前国内铁矿石主力期货价格跌至700元/吨以下,今年5月曾创下1358元/吨的高点。

2、资本市场的“冰与火”

8月初开始,A股电力板块开始持续攀升,7月28日处于1107的低位,到9月28日最高突破1600。同一时期,煤炭开采加工板块也开始显著攀升,8月3日,指数为1498.48,到9月16日最高涨至2483.68,近期已经回落至2100左右。

各行业的数十家上市公司纷纷公告停产、限产消息。据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课题组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7日,已有23家上市公司发布了限电停产相关公告。最先宣布受到影响的,是广西的陶瓷生产企业蒙娜丽莎(002918.SZ)。

图:部分上市公司受双限影响一览

9月14日,蒙娜丽莎宣布,控股子公司桂蒙公司6条生产线、合计15万平方米/日的建筑陶瓷产能被迫停产,剩余的一条生产线(产能2.5万平方米/日建筑陶瓷)也处于低负荷非正常运行状态,并面临停产风险;公司原计划下半年启动的4条生产线也可能无法如期建设和投产。

此后,帝欧家居(002798.SZ)、晨化股份(300610.SZ)、中农联合(003042.SZ)、优彩资源(002998.SZ)、利民股份(002734.SZ)、润丰股份(301035.SZ)等多家上市公司均表示,受限电影响,生产将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限电范围不断扩大,9月27日,有多达1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限电影响公告;其中,桃李面包(603866.SH)的停产消息甚至冲上了热搜。

据披露,桃李面包旗下位于江苏、广东、吉林、辽宁、山东、天津、黑龙江的9家全资子公司都接到了当地政府的限电通知,分别进行限电甚至是停产。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从具体行业来看,受到能耗双控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包括但不限于钢铁、电解铝、水泥、化工化纤四大行业,这些行业的主要特征是高耗电+高碳排,采取的措施包括直接停产、削减产能(20%-90%不等)、错峰生产、分时段限电、削减用电优惠等。

全球“昂贵的冬天”

这一轮的“限电”绝不只发生在中国。事实上,全球正迎来“昂贵的冬天”。

近些年来,各主要经济体大都在推进能源结构转型。但当欧美地区这方面工作取得进展时,阵痛亦相随而至。

1、欧美煤炭、天然气价格暴涨,电价飞升

Wind提供的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内,国际动力煤价格已经增长数倍。截至9月24日,欧洲ARA港、南非理查德RB、澳大利亚纽卡斯尔NEWC动力煤的现货价格分别为185.68美元/吨、161.15美元/吨、188.72美元/吨,较一年前分别增长249.68%、172.90%、215.37%。

与此同时,欧美天然气价格正不断刷新 历史 新高。截至9月24日,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已从2020年5月的每兆瓦时8英镑一度飙升至200英镑左右,涨幅接近25倍。9月27日,美国NYMEX10月天然气期货收涨11.01%,报5.706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刷新2014年2月以来新高;ICE英国天然气期货收涨8.20%,报190.39便士/千卡,盘中最高触及193.23便士,逼近9月15日录得的 历史 最高位。

随着煤炭、天然气价格暴涨,欧美国家电价也进入上涨的快车道。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仅截至7月,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电价,分别较一年前大幅上涨166%、167%、170%、134%;同期,美国居民用电高达13.9美分/度,创 历史 新高。

对于天然气价格走势,高盛分析师 Samantha Dart表示,如果欧洲的冬天比预期的要冷,那么欧洲可能需要与亚洲竞争液化天然气供应。其预计,今年年底与明年年初可能会迎来进一步上涨,因为今年的冬季温度较以往更为寒冷。

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油气市场供应与价格。

2、欧美能源结构稳定性遭遇挑战

在全球范围内的低碳行动下,火电被走在环保前列的欧洲逐渐弃用。例如,在西班牙、英国,火电占比仅为4%和2%。这与近些年来欧美不断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有关。

根据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最近两年,欧美等国已经较大幅度提升其能源结构的绿色程度。例如,欧洲地区,其整体电力结构已经形成核能、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发电占比居前三的格局。此外,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也显示,2020年,欧洲(含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占比(包括水电)已经接近40%,天然气发电占比约20%,而煤炭发电占比已经低于15%。

然而,今年受极端高压、大面积干旱等极端天气侵袭,欧洲大力发展的风力与水力发电量在年内骤降。在欧洲,截至今年7月份,其风力发电占比从年初的17%降至不足11%。且在今年6月份,欧洲地区整体的风力发电占比一度跌破9%,几乎回到了2019年同期水平。

外界普遍将本轮欧美国家的“电荒”原因,归结为极端气候导致部分可再生能源发电“停摆”。于是,此消彼长之下,天然气、火电需求激增。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三季度能源报告显示,今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将增加3.2%,且未来几年还将持续增加。

然而,一个客观事实是,疫情前后,全球范围内的油气勘采热情不断冷却,产能储备下行。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去年全球共获得179个油气发现,新发现油气储量19.5亿吨油当量,同比大幅下降30%;天然气新增储量同比下降43%,全球天然气产量仅为4万亿立方米,同比下降3.6%。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供给波动,欧洲地区对天然气的依赖性增强。截至目前,美国、俄罗斯是欧洲天然气主要的出口国。但如今,这两大出口国正在下调产量预期。8月底,美国因飓风“艾达”导致天然气出口重创;俄罗斯近日预计2021年天然气产量为758.8亿立方米,同时将2022年天然气产量预测下调。

须高度重视供给端

事实上,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当前共同面临的问题在于电力供给端上的不足。尽管在分析本轮国内多地出现电力缺口时,不可避免地会谈及疫情以来我国 社会 生产用电需求增速提升。但业内人士亦指出,在全年用电增速高达8.5%的2018年,并未出现大规模限电的现象。

1、煤炭供应偏紧

作为一个“富煤、少气、贫油”的国家,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正在不断加大能源结构转型,但在当前的电力结构中,火电依旧是最核心的供电来源。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年版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的电力结构中,煤炭发电量占比为63%,较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下降15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水电为第二大发电能源,发电量占比为17%;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经提升至11%,较2018年和2019年分别增加了9.7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此外,核能、天然气最近两年维持着较为稳定的发电占比,2020年的比例分别为4.7%、3.2%。

现阶段的电力结构,决定着当下煤炭供给依旧是电力供给侧的核心。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份,我国生产原煤25.97亿吨,同比增长4.4%;进口煤炭1.98亿吨,同比下降10.3%。其中,8月份,生产原煤3.35亿吨,同比增速由上月下降3.3%转为增长0.8%;进口煤炭2805万吨,同比增长35.8%。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国内煤炭生产和进口量自8月份开始有所好转。不过,煤炭产量的释放还需要一个过程。

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我国煤炭产能正处于下行周期。尤其是今年7月份以来,国内煤炭供需错配的情况愈发严重。

在需求端,随着疫后经济的复苏,我国工业生产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和产能利用率均高于往年同期。此外,电力需求向好,1-8月份全 社会 累计用电量同比上升13.8%。其中,占全 社会 用电量2/3的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了13.1%,是推动全 社会 用电量高增长的核心原因。

而在供给端,一方面,国内煤炭产能正处于周期下行的背景中,且另一方面,受国际关系与海外疫情的影响,我国今年从蒙古、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量有所减少。多种因素叠加之下,目前国内煤炭库存遭遇一定的压力。

Wind数据显示,在主要港口方面,秦皇岛港煤炭库存整体下滑,9月上旬日库存量一度低至352万吨;全国重点电厂煤炭库存量今年以来更是持续下滑,8月份的库存量已经降至4890万吨。

2、水力发电量下滑

在目前我国的电力结构中,水电依旧是第二大电力能源。但今年以来,水力发电量增速下滑。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份,我国规模以上水力发电量约为7617.1亿千瓦时,同比降低1%。其中,发电量占比较少的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保持了水力发电的增长,而中南、西南和西北地区主要水力发电省份却呈现发电量下降。

受干旱天气等气候影响,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今年1至8月份的水力发电量分别为1818亿千瓦时、4482.9亿千瓦时、775.1亿千瓦时。其中的重点水力发电省份发电量均萎缩:湖北省水力发电量966.7亿千瓦时,同比降低5.8%;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力发电量342.6亿千瓦时,同比降低2.3%;四川省水力发电量1983.9亿千瓦时,同比降低4.6%。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以来,我国水力发电新增装机量整体处于下滑趋势。2020年,我国水力发电新增数倍容量为1323万千瓦,同比增长217.3%。不过,这一高增长的背后得益于总装机1020万千瓦的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3、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尚未堪大任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能正不断扩大,发电量占比持续提升。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风电、光伏累计发电量占比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至9.5%,占全 社会 用电量比重在9.6%左右。国家能源局制定的目标是,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 社会 用电量的比重达要到11%左右,2025年达到16.5%左右。

整体来看,随着光伏、风电发电量占比的提升,不少风光资源丰富的省份也开始倚重风电、光伏。但在今年极端天气多发的年份,风电、光伏发电的稳定性遭遇挑战。

东北此次罕见的居民用电被拉闸背后,风电骤减也被认为是原因之一。据《辽宁日报》消息,辽宁省工信厅9月26日召开的全省电力工作保障会议指出,9月23日至25日,由于风电骤减等原因,电力供应缺口进一步增加至严重级别。

国泰君安认为,“从我国目前的发电结构来看,对于火电的依赖依然较为严重,风电和光伏未能贡献出应有的产出。”该机构分析称,虽然我国目前的风电和光伏装机占比已达到24%,但目前产出仅占发电量的10%左右,说明我国对于火电的依赖较为严重,风电和光伏的装机量和其发电量不成比例,未能贡献出应有的产出。从发电增速来看,风电产出大幅提升,累计同比达到44.7%,而光伏发电的增速依然相对较低,仅9.7%,相反,装机占比不断下降的火电增速反而达到了16.1%。这表明发电结构的不成比例也存在趋势性特征,对于整体的电力供给造成了较大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的风电、光伏,在大规模发展过程中,其上网的稳定性一直是关键问题。为此,与新能源发电密切相关的储能、特高压技术的研究有待提升,以消除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配套基建不匹配的矛盾。

能源结构“跳闸”反思

近十年来,国内已经先后三次出现规模性的地方限电现象。

2010年,即“十一五”收官之年,多个省份在能耗强度目标的约束下,于5月份开始实施“拉闸限电”,随后因影响经济生产秩序,当年10月份基本被叫停。

2020年四季度,浙江、湖南、江西、内蒙古先后出台限电措施,应对阶段性供电不足。

这次始于2021年5月份,并在持续发酵的第三次限电潮,其影响目前仍然在扩大。

与此前两轮不同,本轮限电发生的原因,直指当前能源结构本身的“跳闸”现象。

我国正迎来能源结构转型的“快步走”时期,在电力体系的重构过程中,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平稳过渡时,缓解“电荒”、防止拉闸限电,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未来几年仍需稳住火电供应

本轮限电的关键因素在于供给端,而未来几年我国 社会 用电量需求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速。

由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中国2030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研究及2060年展望》预测:2025年、2030年,我国 社会 用电量由2020年的7.5万亿千瓦时增长至9.2万亿、10.7万亿千瓦时。该报告进一步测算了需求增速——2020年至2025年,我国 社会 用电量年均增速约4.2%;2025年至2030年,用电量年均增速约3%;2030年至2050年、2050年至2060年,用电量年均增速将下降至2%、0.6%。

在此基础上,国泰君安测算,未来随着碳中和对于煤炭产能的限制,以及火电新增装机增速的下降,火力发电量增速将从2021年的5.6%降至2025年的1.3%;风电和光伏的新增装机不断提升,其每年的发电增速将维持在10%以上。

然而,在这样一个电力结构转换中,我国电力供应增速将持续低于电力需求增速,存在一定的供需缺口。而在整个转换过程中,火电供应的稳定性也将关系到电力结构在未来几年的平稳过渡。

2、避免“一刀切”式减碳

本轮拉闸限电,被置于一个较大的背景:“能耗双控目标考核”。不少地方为完成双控考核而拉闸限电。有的地方因为被约谈,而连夜开会“统一安排”拉闸限电。然而,“能耗双控目标考核”并不是此轮拉闸限电的根本原因。

“能耗双控”是执行多年的老政策。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2011年开始实施能耗双控考核。其中,“十二五”规划在把单位GDP能耗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的同时,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15年降低15%,能源消费总量低于50亿吨标准煤的目标。

如前文所言,2010年“十一五”收官之年,我国也出现多个省份在能耗强度目标约束下“拉闸限电”的现象。其结果,最终导致 社会 生产经济秩序受到影响,此为前车之鉴。

尽管“能耗双控”是刚性要求,减碳是大势所趋,但“运动式”减碳,对经济和 社会 生活的伤害巨大,甚至得不偿失。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碳达峰工作的一些偏差,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的会议已作出明确表态。会议要求,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做好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

3、重构电力体系谨防激进思维

当前,在“双碳”目标的指导下,我国电力结构正在进行积极转型。《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版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至2020年,我国电力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2009年,我国煤炭发电量占比为78%,水电占比17%,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为1.3%;2020年,煤炭发电占比降至63%,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升至11%,水电占比保持不变。

这组数据的变化显示,过往十年间,煤炭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主导着电力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此消彼长”。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当前电力结构转型中,我们依然需要正视火电的地位。

Wind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发电装机结构占比为火电56.6%、风电和光伏24%。但显然,火电56.6%的装机占比对应着63%的发电量,风电、光伏合计24%的装机占比仅对应着11%的发电量。这意味着,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新能源发电还不能承担起当前电力结构供应的主导型重任。

4、加快发展储能、特高压技术

值得肯定的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技术成本已经大幅下降,平价上网时代渐行渐近。

无论是从资源获取还是发电潜力上看,新能源将是未来主导世界能源结构的不二之选。但随着发电装机量的提升,如何保持新能源发电稳定上网,避免无序脱网的现象,亦是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时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这方面已有前车之鉴。2019年8月9日,英国电网发生大停电事故,集中于英格兰与威尔士地区,约有100万人受到停电影响。数据显示,2019年,英国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已经升至35%。而此次事故起因,便是英国电网海上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出现大量无序脱网,导致系统频率下降至48.9赫兹,引发系统中低频减载装置动作,切除大量负荷。据当时资料,事故发时,英国风电渗透率已达到34.71%。在本次大停电中,抽蓄机组及时增加出力,阻止了事故进一步扩大。

从英国电网停电事故中,我们不难发现,风电、光伏发电存在随机性风险,即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

国泰君安指出,储能技术能有效调节新能源发电引起的电网电压、频率及相位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问题,可以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平滑输出;此外,特高压技术可以将富集区资源运送到负荷中心,解决资源与负荷的区域错位问题。因此,储能和特高压技术值得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供给才是主导本轮“电荒”的原因——能源与能耗观察系列之二》,国君宏观研究;

2、《中国2030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研究及2060年展望》,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

3、《限电限产下的传导路径》,中金公司;

4、《能耗双控、限产限电的宏观分析与展望》,中信证券;

5、《东北拉闸限电与能耗双控无关,这三点才是真实原因》,《 财经 》杂志;

6、《英国“2019•8•9”大停电事故分析报告》,《电力之窗》;

7、《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年版,BP;

8、《减产主导市场 下周钢价高位盘整》,兰格钢铁;

9、《2021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有色金属行业:铜,经济复苏、通胀归来下最受益的大宗商品之一

(一)新冠疫苗推广加速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新冠疫苗进展顺利,欧美开始大规模接种。 在 2020 年年底全球疫苗研发获得突破性进展,海外辉瑞、Moderna、阿斯利康等多款新冠疫苗被批准紧急上市,而国内也有国药集团北京所与武汉所、科兴、康希诺新冠疫苗获准上市,中国、美国、英国、欧盟等多国开始大规模接种疫苗。截止2月底,全球新冠疫苗接种总量已达2.57亿剂次,完全接种人数达到5375万人。

其中中国、德国、法国已分别接种新冠疫苗5252、622.56、 456.09万剂次;美国已接种新冠疫苗7524万剂次,第一剂疫苗接种率近15%,第二剂疫苗接种率近7.5%;英国已接种新冠疫苗2109万剂次,第一剂疫苗接种率近30%。

而随着疫苗产能的释放与民众对疫苗接受程度的日益提高,全球疫苗的接种速度也在加快,目前美国新冠疫苗每日接种量已经达到了201.08万剂次,大幅超过了美国总统拜登之前每天接种150万剂疫苗的预期,预计2021年夏末美国通过接种新冠疫苗将实现群体免疫。

新冠疫苗的接种或将有效抑制疫情,真正确立全球经济复苏拐点。

疫苗的使用对疫情显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表示,在以色列全国成年人口50.1%接种第一针辉瑞新冠疫苗,34.7%完成两针接种的情况下,对以色列120万人的真实世界研究显示,辉瑞新冠疫苗对保护有症状感染的有效性达到94%。

而在英国的真实数据也显示,在15.6万接种疫苗前没有新冠感染史的 70岁英国人群中,阿斯利康与辉瑞两种疫苗接种第一针后28-35天预防有症状感染的有效性约为60%,阿斯利康疫苗在接种35天后的有效性还能进一步提高到73%。

在疫苗的作用下接种疫苗的各国每日新增病患出现了显著的下降。随着新冠疫苗在世界各国接种数量与速递的提升,疫情逐步被逐步控制,这将彻底改变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彻底确立经济的拐点,加速全球经济的复苏。

美国新一轮财政刺激推出,使经济复苏与通胀预期抬升。 在遭受新冠疫情重创后,美国政府已推出多轮的财政刺激计划以援助美国经济复苏。继2020年底美国推出最后一次900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法案后,再次提出了新一轮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方案。

目前该经济刺激计划已通过参议院投票,正式推出在即。美国新财政部长耶伦此前在G7会议上表示财政刺激很有必要并呼吁各国增加财政刺激。

在疫情大规模接种有效 抑制疫情驱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情况下,美国新一轮占2020年美国名义GDP约9.1%的1.9 万亿美元财政刺激,将加速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并叠加近期强势上涨的油价,推高美国的通胀。而近期快速上涨的美国国债利率也反映了市场对于经济复苏,以及未来通胀大幅提升的预期。

铜直接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与通胀归来。作为最为典型的大宗商品有色金属,铜具备有商品属性与金融属性。就商品属性而言铜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基本金属与重要工业原材料,其终端需求用于电气、轻工、机械、建筑、 汽车 等领域,涉及经济生活与制造工业的各个环节。

因此,铜需求直接映射了广泛的经济活动,当全球经济持续繁荣,铜的需求量就会总体增加,铜需求增速在趋势上与全球经济增速与制造业 PMI 较为拟合。而就金融属性而言铜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大宗商品金属,与通胀相关性大。且全球铜价以美元定价,在通胀环境下美元贬值其相对比价价格将获得提升。

回顾近 20 年的铜价走势,铜价在经济复苏、通胀归来阶段中皆有强势上涨的表现,可以说是通胀环境中表现最佳的大宗商品之一。

通过复盘近20年的铜价表现,我们发现在过去20年3次美国经济复苏、通胀归来的过程中,美国经济(美国GDP增速)与通胀(美国CPI增速)触底回升上行至经济增速顶部时,铜价(LME铜月均价)都呈现大幅上涨态势,这3次铜月均价期间平均涨幅高达46.79%,这一收益率要高于黄金、原油、钢铁、铁矿石、大豆、豆粕等大宗商品,仅次于镍与棉花。

而在美国经济扩张上行至顶部(GDP增速见顶),但美国通胀继续上行,出现类滞胀的情况下,我们发现铜价还将继续上涨,铜价高点出现于更接近通胀高点而不是经济增速高点的时刻。

在过去20年出现的2次美国经济见顶,通胀继续上行直至顶部的过程中,铜价都维持了继续上涨的态势,且这2次铜月均价期间平均涨幅为37.57%,这一收益率要高于黄金、铝、钢铁、大豆、玉米等大宗商品,仅次于原油、糖与铁矿石。

综合来看,铜价于经济底部附近触底,随着经济复苏与通胀反弹从底部开始上涨,直至上涨于通胀顶部附近见顶,是通胀归来下最受益的大宗商品标的之一。

美联储强调维持货币宽松,全球流动性拐点仍未到来。自疫情发生以来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资产负债表从2020年3月起大幅增长,向市场注入巨额流动性。

美联储在采用“零利率+QE”的救市政策(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降为0%,每月至少购买1200 亿美元债券),并进行了货币政策框架的改革,提出新的货币政策评估框架,希望通胀在一段时间内平均增长2%,即采用“灵活形式的平均通胀目标制”, 提高通胀阈值,允许通胀率“适度”高于2%而不立即采取收紧货币政策的措施。

尽管近期市场在疫苗大规模接种经济复苏、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与美国新一轮财政刺激即将推出下通胀预期抬升,美国国债收益率快速上行,但美联储1月会议纪要、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国会证词以及美联储高官近期表态都强调目前通货膨胀率和就业率仍远低于美联储的目标,离完成目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货币宽松政策还将持续。

动性拐点未至且美国财政部缩减TGA或将继续驱使美联储扩表的情况下,通胀预计将继续上行,从而支撑铜价持续上涨。

铜企资本开支下滑影响未来可投产的新建铜矿产能项目进度。全球铜企资本开支在2012-2013年达到顶峰后一路下滑,2017-2020年全球铜企的资本开支仍处于较低位置。按资本开支与铜矿投产规律看,从资本开支高峰转化为铜矿新增产能的投放高峰一般需要3-4年的时间。

而2017年后铜企较低的资本开支的节奏,将影响中期铜矿山的建设与扩产项目的进程。虽然目前铜价已远高于铜矿企业开发新矿项目的激励价格,一些企业可能会加速项目建设,但由于新开发下一代铜矿的矿石质量下降问题,以及当前矿山需要遵守更高的环境与 社会 标准,这将导致新项目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被拉高,现在建矿所需的时间可能会是过去的两倍。

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铜精矿产出。 全球在产铜矿山主要集中在南美智利、秘鲁及非洲刚果(金)等地,2019年智利、秘鲁与刚果(金)铜矿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7%。3月以来,疫情在智利、秘鲁与刚果(金)等主要铜矿产区的蔓延,使当地被迫进入紧急状态,这严重影响了矿山运营与生产。

在疫情扰动下主要生产国智利、秘鲁铜6月矿产量出现下滑,而力拓、自由港、淡水河谷等主要铜企较年初下调全年产量预期。

据SMM统计,疫情直接引发2020年全球铜精矿产量较年初计划产量减少近46万吨。在疫情的干扰下,2020年全球铜矿产量有所缩减,较2019年产量同比减少近1.4%。

在大型铜矿新建项目开始投产、扩产项目产能逐步释放以及受疫情影响铜矿山产量恢复的支撑下,预计 2021 年全球铜矿的供应将有所回升。

据 Wood Mackenize 统计,2021年全球铜矿的新增产能(新项目投产产能+现有项目扩产产能)将达到135.75万吨,其中铜精矿新增产能125.15万吨,湿法铜新增产能10.6万吨。

预计2021年全球铜矿产能将同比增长6.57%至 2202万吨。此外,再叠加2021年从去年疫情影响中恢复的铜矿产量预计28.7万吨,2021年全球的铜矿供应将有明显回升。

干扰因素存在,2021年全球铜矿产量仍有较大不确定性。虽然2021年全球铜矿有大量新增产能投放,但考虑到有55%的新投产产能位于非洲刚果金、博兹瓦纳与南美秘鲁、智利等疫情严重、疫苗覆盖较晚地区,其新建矿山项目是否能顺利投产,新增产能是否能顺利释放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2021年是全球铜矿山合同到期的大年,据彭博统计仅智利和秘鲁就总计有466.5万吨产量的铜矿山合同到期面临劳资谈判(如智利的 Chuquicamata、 Escondida 等大型铜矿山,秘鲁的 Antamina、Cerro Verde 等大型铜矿),目前高涨的铜价将会使劳方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罢工的可能性,最终影响到矿山的生产。

3 月初智利安托法加斯塔矿业公司旗下 Los Pelambres 矿工会成员就选择了罢工。在疫情、劳资谈判等因素的扰动下,2021 年全球的铜矿供应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预计 2021 年全球铜矿产量同比增长 4.11% 至 2149 万吨。

近 10 年新低的长单冶炼加工费显示 2021 年全球铜精矿供应仍然偏紧。虽然明年铜精矿供应在产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将有所改善,但考虑到 2020 年全球铜精矿的供应短缺后,行业铜矿库存已被大幅消耗,再叠加最近两年仅国内就有 78 万吨的新增粗炼产能投放,全球 2021 年冶炼粗炼增量接近 85 万吨,预计 2021 年全球铜精矿供应仍将将处于偏紧的状态。

国内大型冶炼厂与海外矿山敲定 2021 年长单 TC Benchmark 为 59.5 美元/吨,创下 2011 年以来的新低;以及近期因天气原因南美铜精矿运输至国内受阻下国内铜精矿现货TC持续下跌跌至36.7美元/吨,也反映了铜精矿市场的供应紧张。

而在铜原料相对于 2020 年缓解,国内冶炼新增产能投放的情况下,预计 2021 年全球精炼铜产量同比增长 1.64%至 2411 万吨。

全球经济复苏下铜需求显著回暖。从全球铜的消费属地上看,中国、美国、欧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国与地区,2020年中国、美国与欧盟的铜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74%左右。在疫情后,全球各国政府采用了 历史 新高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力度托底经济。

随着国内有效控制疫情,经济逐步复苏。而海外欧美国家在解除隔离、重启经济后,经济也开始反弹。在全球经济复苏, 中美欧等主要的铜消费国家制造业重新进入扩张区间后,全球铜消费在 2020年4月后出现明显的回暖。

疫情影响下2020年全球全球全年铜消费同比减少1.01%至 2344万吨。而在“十四 五”开局之年国内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疫苗大规模接种及财政刺激促欧美经济快速复苏下,预计 2021 年全球铜需求将有明显的增长。

传统领域用铜维持稳定发展。 中国是全球铜消费的第一大国,2019年中国铜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52.12%。而在国内铜下游终端需求主要集中在电力、家电、建筑、交通、电子这几大领域中,其中电力板块占国内终端需求的46%左右。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家电网预计“十四五”期间电网及相关产业的投资额在6万亿元,年均1.2万亿。电网投资额虽有收窄的趋势,但无大幅下滑可能性,且电力能源结构的转型将使电力耗铜量逐步释放,令电力行业用铜量维持小幅增长。

而建筑用铜方面,在国内自2017房地产新开工增速远高于竣工增速,房企积极销售期房缓解资金压力,根据交房周期预计2021年起将进入集中交付期,这将使房地产新开工与竣工的剪刀差缩小,地产竣工可能加速。

房地产后周期的装修端对于铜的需求量更大,房屋竣工面积有望随着新开工与竣工面积的裂口缩小而企稳回升,拉动建筑用铜消费。此外, 汽车 、家电在疫情后的消费回暖,都将支持国内的铜消费。

新基建、清洁能源或将成为国内未来铜需求增量的新亮点。

新基建作为国内经济转型的基建投资重点,是近些年国内政策支持的重点。

而新基建中的5G基站、充电桩建设会带动连接器、高强高导高屏蔽相关铜板带、铜箔需求;特高压、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将带动铜线缆、铜板带、接触性需求。

据 SMM 统计,2021 年 5G 基建、充电桩、特高压、轨道交通这些新基建对铜消费合计将达到 13.89 万吨,同比增长 22.92%。

此外,我国的能源结构转型加速,新能源也将带来新的铜需求增量。

在“2030 年碳达峰、 2060 年碳中和”的目标下,我国加快了新能源的应用,光伏、新能源 汽车 都将在“十四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0 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 48.2GW,预计2021 年国内新增装机量需求将达到 55-65GW,“十四五”期间国内年均新装机规模将在 70-90GW。

美国铜开发协会统计,光伏发电每兆瓦使用铜约 5.5 吨,预计“十四五”期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的年均铜需求将达到 44 万吨,较 2020 年增长 66%。而 2020 年国内新能源 汽车 产量 131 万辆,渗透率为 5.2%。

根据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2025 年我国新能源 汽车 渗透率将达到 20%,预计我国 2025 年新能源 汽车 产量将达到 562 万辆。新能源 汽车 用铜量在传统内燃机 汽车 的基础上将是全方位的增加。新能源 汽车 电机、电池与充电功能都需要大量用铜,新能源 汽车 所带动的 汽车 智能化所提升的 汽车 电子,也将增加铜的使用量。

据 IDTechEX 分析师测算,纯电动 汽车 用铜量 83kg,而 2019 年平均每辆 汽车 用铜量为 12.6kg。假设每辆新能源 汽车 的用铜量为 80kg,2025 年国内新能源 汽车 用量将从 2020 年的 10.48 万吨增长至 44.96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 34%。

美国补库存周期将带动美国铜消费的增长。在疫情的负面影响下美国经济遭受重挫,生产几近停滞,但消费在美国货币、财政政策刺激下先于生产恢复,这使美国库存水平在 2020 年年中降至非常低的水平。

而在疫情控制及多轮财政刺激下,美国经济逐步好转,制造业 PMI 已连续 9 个处于扩张区间,美国进入新一轮补库存周期。

过去 20 年,美国在互联网泡沫、金融危机、2016 年全球共振补库存都开启了补库存周期,补库存周期一半要持续 12 个月以上,最长可达 24 个月左右。美国大规模的疫苗接种,以及新一轮 1.9 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有望在新冠疫情后的新一轮补库存周期中加速补库存节奏,进一步拉动铜需求。

低利率环境叠加人口结构改善,美国开启房地产上行周期,新屋建设与补库存将拉动美国铜消费量增长。

在美联储宽松政策下,房贷利率再创 历史 新低,据 Freddie Mac2021 年第一 周的基准 30 年期房屋贷款的平均利率降至 2.65%,一年前贷款利率仅为 3.64%,15 年期贷款利率降至 2.16%。

美国的低利率环境以及人口结构中有购房需求的 20 到 49 岁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打开了美国房地产需求,使美国房地产需求进入上行周期,美国新屋、成屋销售在 2020 年 4 月后均大幅增长,使美国成屋库存、成屋库销比、房屋空置率已下滑至 历史 低点。

在房地产旺盛需求与低库存下,美国房地产补库存拉动美国房地产投资与新屋建设,美国建造支出、已获得批准新建私人住宅增速在 2020 年年底出现了大幅增长。房地产是美国铜需求最大的消费终端,占美国铜消费总量的 43%。在美国新房销售增长及美国成屋补库存拉动新屋开工建设的情况下,预计美国房地产市场对铜的需求在未来几年将有持续的增长。

美国新政府有望继续推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美国基建对铜的需求。

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兴盛于一战和二战战后时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通过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但近些年美国的基础设施状况每况愈下,已到了具有巨大缺陷的地步。

据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估计未来十年美国面临 2.59 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缺口,重新加大对美国基建设施的翻新与投资对美国政府来说已变得极为迫切。据 CNBC 消息,美国参议院一个重要委员会的主席表示,在 1.9 万亿的疫情纾困法案通过后,拜登政府的下一个重大优先事项将是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法案,这个基建计划可能会在 9 月底前作为更广泛经济复苏计划的一部分签署为法律。美国基建计划,预计将基于他在竞选期间提出的“重建美好 Build Back Better”提案,其中包括在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领域投入 2 万亿美元。

除了传统的基建计划,拜登政府还计划在电动 汽车 充电站、新能源 汽车 、零排放公交系统、可持续性建筑、清洁能源创新和保护上投入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是拉动铜消费量的有力措施之一,基础设施相关的电气电子与交通运输分别占铜需求的 20%、20%。

而清洁能源设施中光伏、风电、新能源 汽车 与充电桩也将拉动铜的新兴需求。在美国 2 万亿基建投资的支撑下,预计基建领域对铜的需求将有大幅提升。

综合来看,在国内铜需求稳定消费新亮点频现,海外经济复苏下铜消费将有明显增量情况下,预计 2021 年全球铜消费将同比增长 2.59%至 2413 万吨。

全球铜显性库存降至 历史 低位。2020Q1 因受疫情影响,全球铜需求大幅受挫,全球铜累库明显。而在 2020 年 4 月后,中国疫情被有效控制后经济逐步复苏,以及欧美经济重启后,全球的铜需求快速回暖。需求景气、供应受限,再叠加有关机构对铜的收储,使全球铜进入一个快速去库存的阶段。

全球三大交易所的显性铜库存(SHFE+LME+COMEX)自 2020 年 3 月 的 63.03 万吨的高点下降近 32.5 万吨至 2021 年 3 月初的 30.54 万吨,已接近 历史 的最低点; 上海保税区铜库存目前也维持在 36.55 万吨的 历史 较低水平。

而在 2021 年一季度全球铜消费淡季的情况,全球三大交易所铜库存的累库要低于往常年份,也显示了当下全球铜供需的紧张状况。

国内春节累库低于以往,4-5 月份或迎来加速去库存阶段。据 SMM 统计,2021 年国内上海、广东、江苏三地 社会 库存春节六周累库合计 13.41 万吨,低于往常年份的累库水平。

按照过往的 历史 规律,春节后第七周国内 社会 库存就将进入去库存阶段,预计今年 3 月底国内就将开始去库存。

在 2 月国内社融超预期下预计国内春季铝需求有支撑,而在近几个月智利、秘鲁相继受到社区堵路、疫情、海浪、卡车罢工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影响使国内冶炼厂铜精矿原料供应受限,叠加国内炼厂 4-5 月份的集中检修,预计今年 4-5 月份国内铜库存将加速去化,在供需紧平衡的状态下催化铜价上涨。

在疫苗大规模接种彻底改变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制约,美国推出新一轮 1.9 万亿财政刺激,而美联储表态将继续维持货币宽松下,全球经济加速复苏、通胀预期快速上行。

复盘近 20 年 的铜价走势,我们发现铜价于经济底部附近触底,随着经济复苏与通胀反弹从底部开始上涨,且在经济增长停滞、通胀继续上行的类滞胀下继续上涨,直至上涨于通胀顶部附近见顶,铜是经济复苏、通胀归来下表现最优异的大宗商品标的之一。

受南美、非洲疫情与劳工纠纷等干扰下,2021 年全球铜精矿增量产出仍具有较高不确定性;而国内铜传统需求稳定、新需求亮点频现,海外经济复苏以及美国制造业补库存、房地产上行周期、基建大投资三期叠加下全球铜需求将有明显回升,预计 2021 年全球铜供需将呈现紧平衡状态。

美联储维持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拐点还未到来,经济复苏下逐步上行的通胀,叠加 历史 最低位置附近的全球显性库存在行业供需紧平衡下再去库化,将从金融属性与商品属性两方面一起发力推升铜价。

目前铜价已 上涨至 9000 美元/吨,我们认为从时间维度看本轮铜价将继续上涨直至美联储收紧流动性、通胀顶点预期出现,而空间上本轮铜价将大概率突破 10190 美元/吨创出 历史 新高。铜价的上涨直接利好于原料自给率高的铜行业上市公司,而铜精矿有新增产量的企业将放大业绩的弹性。

1)铜下游消费不及预期;2)美联储货币宽松不及预期;3)疫苗研发进度与使用效果不及预期;4)铜精矿产能投放快于预期;5)金属价格大幅下跌。

感谢您关注,了解每日最新行业研究报告!

———————————————————

报告内容属于原作者,仅供学习!

作者:中国银河证券 华立

更多最新行业研报来自:【 远瞻智库官网 】

能源和有色行业在碳中和背景下有哪些机会?

碳中和转型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遇,各类机构测算在百亿规模以上,能源的绿色化转型将明显提速,有色行业细分领域将面临新的机遇。在碳中和以及十四五规划下,哪种能源品种会显著受益?哪些金属品种能获得较大增长?对应的产业链发展情况如何?

4月1日下午,平安证券有色行业分析师 陈建文 及环保煤炭行业分析师 樊金璐 通过万得3C会议在线分享了有关碳中和的投资机遇。

以下为会议内容实录整理(部分),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核心观点

01

碳中和衍生有色行业的增量投资机会

总体上我们认为碳综合的有色的投资机会可分为加法和减法,那么其中减法主要是针对电解铝方面,加法是新能源 汽车 领域带来的一些金属的投资机会。

有色行业的碳排放包括两个维度放,一个是直接的碳排放,一个是间接的碳排放。

从直接的碳排放来看的话,有色的碳排放的总量不大,17年行业的碳排放总量是6380万吨,在全国碳排放的占比约为0.7%,并且从08年开始,有色直接的碳排放已经达峰了,之后是缓慢的下行当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有色位列4大高耗能行业之中,生产过程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而我国的电力又是以煤电为主,因此有色的间接碳排放远高于直接的碳排放。

基于这一点,来看有色的用电量情况。20年有色行业的耗电量在6797亿千瓦时,占全 社会 用电总量的比重是9%。分具体品种来看的话,电解铝的生产耗电量比较大,冶炼一吨电解铝需要消耗的电力是一点三五万度电,是一个高耗能的行业,而且在有色的品种当中,电解铝的产量位居工业金属之首。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铝的冶炼实际上是中国有色行业电力消耗的主体,20年用电量达到了5052亿千瓦时,在有色的冶炼及压延的行业占比是74%,在有色行业的耗电量占比也达到了78%。20年中国电解铝的间接碳排放大概在4.4亿吨,占我国碳排放总的盘子当中的份额是4%。

因此我们认为, 碳减排主要是讲电解铝的碳减排 。

除了电解铝这一块以外,我们认为对行业的影响除了减量之外还有一个增量的机会,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领域里面,新能源 汽车 发展带来的相关有色金属品种的投资机会。

交通运输领域是我国的第4大碳排放行业,在全国碳排放的占比约为8%,因此发展新能源 汽车 ,也受到各国政府或者是各大车企的重视。

从技术上电源的产生来看,主要有两个路线,主导的是技术比较成熟的锂电池,动力电池对应的是新能源 汽车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则是在氢燃料电池的未来发展前景上,这点还是值得探讨的。

在锂电新能源方面,主要的品类锂、钴和镍。在锂电这块有一些技术路线的并存,主要有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两个路线,其中磷酸铁锂这一块,随着去年以来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使得磷酸铁锂在未来的新能源 汽车 的某些领域里确立了它的地位,但从更长的趋势来看,由于三元材料的能量密度比较高,因此我们认为 三元材料未来的占比可能还是延续上升的态势。

综合来看的话,无论技术路线怎么变化,其实对锂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它属于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受益于三元正极材料建设的发展,钴的单位用电量可能会减少,但是放在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态势下还在增长。镍的增长,也主要是随着三元正极高速发展的趋势,使单位电能用电增加,而新能源 汽车 的出现也推动了其发展。

由此可见,三种能源金属未来在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增长确定性较强,空间也比较大。

新能源 汽车 除了刚才说的三种能源金属之外,其实还有一种工业金属受益程度比较大。由于新能源 汽车 里电池、电机、电线的单车服务的用量比较大,从相关数据看的话,纯电动的新能源 汽车 单车的铜的用量是83公斤,是传统燃油车的4倍。

根据我们的测算,在不考虑充电桩的情况之下,中国新能源 汽车 领域里面铜的用电,会从2020年的11万吨提高到25年的49万吨和30年的103万吨。全球新能源 汽车 领域铜的用量会从20年的25万吨提高到25年的101万吨和30年的232万吨。

更偏中长期的氢燃料电池里,客观地说成本还比较高,但是它的性能包括碳排放的优势比较突出,所以市场比较看好的中长期的氢能源 汽车 。

燃料电池和有色金属比较相关的还有一种,就是箔金属,它在燃料电池里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能降低催化反应所需的能耗,使得燃料电池的商业化成为了可能。燃料电池现在来看,在它的成本当中,箔的占比是最高的,未来技术路线可能还是要减少,但单车的箔的使用量,我们判断随着燃料电池 汽车 的发展,全球箔的需求将从19年的260吨,提高到30年的306吨,年复合增速大概是1.5%。

02

氢能是碳中和时代的零碳能源

之前我们对欧盟的碳中和、碳交易进行过研究,在欧盟进行碳交易的十几年来的历程中,我们发现经过碳交易和碳中和的洗礼,欧盟的碳排放下降了。

分行业看,电力行业下降比较大,主要是因为新能源的转型,使得电力行业碳排放大幅下降,但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基本上没有下降。主要是因为欧盟的新能源 汽车 中氢能发展比较缓慢,对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没有很好的支持,所以我们觉得 氢能未来在交通运输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当前国家的氢能主要应用在石油化工为主的工业领域,具备了很好的基础。

从投资来看,近几年国家的氢能投资体量还可以。2019年氢能产业的相关投资和回报资金达到了1800亿元。尽管去年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20年的氢能产业投资仍然达到了1600亿,也体现了市场对氢能产业非常有信心。

中国的氢气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这跟我们国家能源化工产业的分布密切相关。根据2019年的数据,产量超过400万吨的省主要是内蒙和山东,氢气产量超过300万吨的省主要有新疆、陕西和山西,200万吨以上的省份,主要是宁夏、河南、河北,基本上都在西北和华北地区。

从氢气的来源看,根据一些学者的分类,可以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类。灰氢主要是利用化石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制取氢气,成本相对比较低,但是碳排放比较大。蓝氢是指在化石能源制氢的同时配合碳捕捉和封存技术,使得碳排放的强度相对比较低。但是目前根据相关报道,CCUS也就是差不多的技术,成本比较高。

绿氢主要是利用风电、光伏,包括水电、核电这样的可再生的清洁低碳能源来电解制氢,制氢的过程接近于0排放,但是成本也比较高。 目前国家的氢气大部分还是来自于灰氢,也就是来自于化石能源。

根据统计,从消费来看,氢气主要用于工业领域,合成氨占比在37%,甲醇用氢占19%,炼油大概占10%,氢气用于燃烧占15%,其他占19%,从比例可以看出使用相对比较分散,用于化工合成领域燃烧的比例比较低。

从能源效率来看,天然气、甲醇、焦炉煤气的效率在60~80%,煤制氢在50~60%的能源效率,电解水制氢的效率最低,目前是在50%以下的情况。从污染物排放来看,电解水制氢最低,因为它在制氢的过程中只有氧气排出来,在碳排放方面,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如果用水电或者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话,对应产生的电来制氢,碳排放基本是0,也就是电解水制氢最低。

氢能在工业上和产业上未来的应用前景方面,氢能冶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应用领域。 前段时间因为碳中和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很多钢铁股票涨得非常好。

钢铁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大概有15%,应该说是制造业中最大的碳排放来源。主要是由于他们采用焦炭来冶金,焦炭主要有三个作用,第一个是作为燃料,第二个是作为还原剂,第三个是作为股价支撑,来实现铁矿石还原成铁的过程,氢气作为还原剂和燃料,能够替代焦炭实现这样的功能和作用。

目前欧盟包括瑞典等几个国家正在开展氢能替代焦炭的实验,综合信息来看,我们国家的宝钢、酒钢等企业,也在进行对应的研究或者是中小示范的项目,但没有进行工业化的运行。

从现有的数据来看,氢能替代焦炭冶金的前景非常广阔。 根据我们的统计,2020年钢铁行业的用煤大概7.3亿吨,如果被氢气去完全替代的话,这个需求会非常旺盛。

以瑞典的项目进行数据测算的话,大概450万吨的钢铁,需要150亿度电进行制氢。我们按照2020年10.5亿吨粗钢计算,大概需要3.5亿度电的体量,相当于2020年电力生产的47%。

也就是说,即便有10%的钢铁产量被氢气替代的话,我们国家至少也要有5%的电用于制氢去供给钢铁行业,所以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

氢能的电池产业链主要包括制氢、加气站、燃料电池系统,还有燃料电池的一些应用。现在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包括新能源的产业发展规划,包括2020年9月份的时候,下发了关于开展燃料电池 汽车 示范应用的通知,给予了行业比较大力度的补贴政策。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包括四川、山东大概31个省市级的区域性的政策和规划,也陆续出台,去支持地方的制氢产业的发展。

现在来看,跟钢铁行业的氢能冶金不同,氢能燃料电池产业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商业化时期,应该很快就会实现大规模的应用,同时很多的大型央企也在布局氢气产业。

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包括国家能源集团,还有中船重工、东方电气、东方集团等大型的央企都在参与氢气产业。 根据中国的氢能联盟预测,2050年氢能在中国的能源体系的占比要达到10%,氢气的需求量将达到6000万吨,其中用于交通运输领域大概在2500万吨,基本上是在现在氢能产量的基础上翻一番的水平。

当然燃料电池的推广还有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成本比较高,经济性还面临一定的挑战。目前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比较贵,导致价格大概是燃油车的三倍,是电车的两倍左右,而且配套的加氢站费用也比较贵,一个加氢站大概建设费用是1500万左右,而且现在看的话,氢气的价格也比较高,每公斤的氢气大概在60~80元。

根据跟电动车和汽油车的对比,只有氢气降到40元以下,才有竞争的基础。

往期推荐

华创王小川:机构抱团瓦解,钢铁煤炭成为2021年的投资主线?

天风李鲁靖:全球迎来新一轮军备革命期,军工的机会何在?

2021中国实体经济论坛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与制造业发展

平安证券:需求快速回暖,航空修复行情已启动

未来5到10年,颠覆性创新中的投资机会

更多精选内容,搜索微信公众号“万得金融圈”(wandejinrongquan)查看。

「月读」:《一本书读懂碳中和》

根据《中国能源报》发表的文章,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340亿吨以上,其中海洋生态系统吸收约20亿吨,陆地生态系统吸收约7亿吨,而人工利用量不足10亿吨。

网上关于全球每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很多说法,有的甚至还存在巨大差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统计方法和机制的差异造成的,目前还未看到一种全世界公认的、主流的计算方法能够大致准确地计算出全球碳排放总量。

但无论数据计算结果如何,有一个结论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全世界每年碳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人类及自然的收集、吸收、利用能力,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逐年增长。

二氧化碳作为已经明确的温室气体中占比最大的一种,虽然它的温室效应远远低于甲烷,但因为体量巨大,带来的最终影响也是其他温室气体所不能比拟的。

这本书是一个叫做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团队编写的。

主要内容以碳中和为主题。第一章探讨了什么是碳中和、为什么提出碳中和、实现碳中和为什么难以及难在哪儿。第二章探讨了实现碳中和的四项关键要素,也即技术可行、成本可控、政策引导、多边共赢。第三章分析了几个主要碳排放行业未来行动的路线图。从能源需求侧分别分析了钢铁、水泥、化工、交通、建筑和服务行业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同时,从能源供给侧分析了实现碳减排的主要方法。总结出支撑碳减排的三大支柱,研究碳的“负排放”技术、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发展绿色金融体系。第四章分别从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角度,给出了实现碳中和的指导意见。第五章总结了碳中和领域常见的一些认识误区。

关于温室气体、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书中都有介绍,网络上也说的很清楚,在此不做过多的重复。主要是对本书的主题——碳中和——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碳中和的道理十分简单,总结起来主要是六个字——节能、减排、固碳。所有的工作几乎都是围绕这六个字开展的,通过这六个字的努力,最终实现人类社会排放出去的二氧化碳与地球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也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再升高。

碳中和不仅仅是一个环保概念,这是一个首要破除的认识误区。根据国家的“30·60”统筹安排(2030实现碳达峰,2060实现碳中和),预计8年后碳达峰将要到来,38年后碳中和也要实现。

碳中和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等等之类的环境变化,而是生活方式的沧桑巨变。到2060年,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景象现在还无法想象,但一定令现代人匪夷所思。

这个实现过程,不仅全方位的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而且需要每一个人亲身参与。因此,普及碳中和的知识非常重要,它能在整个过程当中起到引领性的作用。

只有具备了对事物基本的正确认知,才能进一步统一人类社会的思想,进而作为下一步集体行动的指南。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本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引起我最大的兴趣的还是清洁能源的替代使用问题。目前人类社会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还是化石能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但这些东西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要搬走的大山。

搬走之后怎么办?必须得有替代方案,这个替代方案就是清洁能源。

目前的清洁能源主要有以下这么几项,核电站、光伏发电、光热发电、水电站以及氢能。除了氢能以外,其余几项技术基本上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状态,虽然在大规模替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至少都走在了氢能技术的前面。

氢能承载着人类现阶段对未来能源替代的美好梦想,不过目前现在从技术角度来说,人们尚处于无可奈何的地步。换句话说,它的确很理想,但现在没有成熟的技术,无法真正实现商业化替代。

也许在将来,路上跑着以氢气为动力的汽车(这一项目前已经实现了),天上飞着以氢气为动力的飞机,发射场上矗立着以氢气为燃料的火箭运载工具,等等等等。我们对那一天的到来充满希望。

最后,引用书中的内容,补充一个关于氢气制备的知识。

目前我国发展最迅速、技术日益革新的清洁能源就是氢能。氢气具有发热值高、无污染、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等优点。在自然界中,氢是最丰富的元素之一,但我们很难找到纯氢,需要从化石燃料、水中提取转换,而这个提取过程需要电的参与。

氢气生产需要电,根据电力来源,氢气可分为灰氢、绿氢和蓝氢。如果生产氢气的电力是由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生产的,那么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这类氢气就被称为灰氢。这种生产方式的成本相对低廉,据测算,煤制氢成本为8~10元/千克,并且灰氢的制造操作也便捷,灰氢是如今最常见的氢气,约占全球氢气产量的96%。

与灰氢相反的是绿氢,绿氢是由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或风能)发电电解制成的,该过程几乎不会产生碳排放。然而这类制氢方式对电的需求量巨大,用电成本占制氢总成本比例高达60%。绿氢的制造成本约为20元/千克,约是灰氢的2倍,因此绿氢产业的增长受到了成本的限制。

蓝氢来自另一种制氢方式,生产方式与灰氢一样,也是通过以天然气为主的化石燃料发电制成的,但在生产过程中运用了CCS技术,能够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可以满足全球大多数国家对碳排放量的限制要求。此外,蓝氢相较绿氢成本更为低廉,因此在市场上更具有成本竞争力。

单纯从氢气本身而言,它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但是如果制备氢气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那就与我们清洁能源的替代背道而驰,相当于在密闭空间里开着柴油发动机的同时,另一边用空气净化器净化空气。

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能源的替代绝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不仅受成本的限制,还要受技术的限制,更要在碳中和的大局中接受考验。

关于碳中和测算师和碳中和 测量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微信号:ymsc_2016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